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博弈 > 第三十五章 暗与明

第三十五章 暗与明(1 / 2)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

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也使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虽说此时汉室衰微,群雄并起,但是大汗正统的皇帝刘协依然自称朕,他下的诏便是圣旨,盖上了玉玺便是正规的命令,虽说天下诸侯认同的没有几个,但是圣旨上的任命却占据了道义的名分。

此时,在叶县的一处民宅中,郭奕满脸愁容的左手平举着一份圣旨,右手平举着曹操的手书,他感觉两手捧得仿佛是两座山,一个不平衡,便会有一座山倒塌下来,砸死自己。

刚刚,曹操派遣自己的亲卫给了带来郭奕一封手书,大意是征召郭奕为军师祭酒属,郭奕初听到这个任命不由得一愣,自曹操迎天子迁都许昌后,大汗的朝堂便分为两部——内朝、外朝。

所谓内朝便是汉朝天子刘协的朝廷,大司马、御史大夫、三公、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农令、大司农、少府等等凡是食朝廷俸禄、一定品级以上的大佬都会去参加,不过内朝早已沦落为形式的过场,曹操把持朝堂政事,内朝的朝会的内容除了正常的封赏之外,别的根本都是不疼不痒的事情。

而外朝则是曹操主导的议会,参会的人员都是曹操的幕僚或是曹操帐下的将军,外朝会决定出曹军的主要军事动向、人事任免、政治议题等等重要的事情,一旦决定出,大部分事情只要有曹操一纸手书便可生效,其余的不过在转到内朝,盖上天子印玺便可。

可以说整个汉朝的朝堂除了盖印玺的作用,其余的早已成了空架子,当然也有例外,刘备面见天子时,天子亲口认其为皇叔;关羽曾经参加过内朝朝会,天子亲口册封汉寿亭侯,不过这在曹操看来都是无伤大雅的事情,只有名分,没有实际好处。

郭奕被曹操征为军师祭酒属,便是曹操外朝自己任命的官名,也就是说郭奕从此听调与他的父亲郭嘉(军师祭酒)调遣,以后一旦曹操有事,他便要去曹操的司空府去报道,但是并不享受大汉朝的俸禄,因为他的官职在内朝不属于正职。

若仅是如此,郭奕便不会头大如山,让几人意外的是,曹操的亲卫前脚刚走,大厅里上便来了一个小黄门,圣旨一开,大意是任命郭奕为颍川郡农监长。

农监长负责监督官田耕作,在汉朝每个郡国都会设置,不过此时汉朝只剩了个空壳子,所谓的官田早已被各地的诸侯、贵族侵占,而颍川所谓的官田主要是曹操设置的几处屯田地点。

郭奕前番奉上了他师父李奕的细耕、复耕之法,想来是朝廷感觉专业的事情应由专业人士去做,所以郭奕很荣幸的成了种田之官。

只是其中令人不解的地方是内朝的圣旨不经外朝的同意根本就出不了许昌城,但是曹操既然征调郭奕为军师祭酒属,却又同意朝廷的任命,这便令郭奕百思不得其解。

况且一郡的农监长根本就算不得台面上的官员,由当地的太守任命即可,而针对郭奕,朝廷却大费周折的下了一道圣旨,充满了诡异的味道。

当小黄门下完圣旨走了之后,就连夏侯惇这粗人都觉出里面不同的味道来,不知曹操到底是何意。

不过对于曹操的任命,几人还没有好到可以私下毫不顾忌议论的地步,夏侯惇更是不方便和郭奕说些什么,向郭奕恭贺了一番,拍拍屁股便找手下磨砺自己的武功去了。

于禁虽然几日来和郭奕相处不错,不过他并不具备政治的敏感性,沉吟了一会,也没有说出什么有用的话,夏侯惇离开不一会,他也借口离开。

剩下的李典虽然有心帮助郭奕,不过他始终未弄明白曹操到底是何意,猜测了几个方向,但是显然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最后向郭奕说了句“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来找我。”留下一句承诺之后,不明所以的悻悻离开。

三人离开后,便只有庞统和郭奕在一室,没了顾忌,庞统一把拿过郭奕手中的圣旨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啧啧,小奕,皇帝的圣旨啊!我老庞还是第一次见,要不这份给我得了,等我回到荆州就裱起来,到时放个几百年,说不定后代还能卖个大价钱。”

郭奕一脸苦笑的看着不着调的庞统,心中却是七上八下,无奈地道:“士元,你说曹公这是什么意思?我想了半天都没有明白。”

庞统将手中的圣旨一合,随手扔到旁边的文案上,端详了郭奕许久,嘿嘿的笑了一声,说道:“小奕,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不过出的我口,进得你耳,这个问题别人谁都不能谈起,你可同意?”

郭奕果断的点了点头,直言道:“你但说无妨。”

庞统起身踱步到门口处,伸头向外望了望,见左右无人,回身将两扇木门关闭,一脸正色道:“小奕,假如曹公要称帝,你当如何?”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