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其他类型 > 南明兴亡史 > 第七章:李定国独支危局与永历朝的灭亡

第七章:李定国独支危局与永历朝的灭亡(2 / 2)

十二月三日,清平西王吴三桂兵逼阿瓦城(缅都,明缅甸宣慰司治,今缅甸曼德勒西南阿瓦),向缅王索要永历帝,声言如不交出,将过江屠城。缅王莽白(哇达姆摩刚)于次年二月(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年1月22日),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一说永历帝曾写信哭求吴三桂,在斥责吴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负义的同时,又表示我今兵衰力弱,命悬你手,倘若能留我一命,愿献出一切。吴三桂不允,加紧向缅王催索。缅王派兵士把永历帝连人带座地抬到吴三桂军营,眷属25人哭着相随。

吴三桂将永历帝及太子押回昆明,囚于昆明篦子坡头金蝉寺内(地址今昆明华山西路利昆巷)。据传永历帝被吴三桂囚后,几个八旗兵看到永历帝的容貌有帝王之相,争相剪掉发辫,欲图营救,但未能成功。吴三桂担心如将永历帝押送北京,中途必有反清人士劫夺,因此上疏清廷,请求在云南就地处决永历帝和他12岁的太子。经清廷批准,吴三桂于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四月十四日(1662年6月1日),将永历帝及其眷属25人押解到昆明篦子坡金蝉寺,由吴国贵(吴三桂心腹)行刑,用弓弦勒死永历帝,终年40岁,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结束。吴三桂为向清廷献媚,曾要求将永历帝和他12岁的太子斩首,反倒是和吴三桂一同出征的两个满人将领于心不忍,劝说道,永历也曾为君,给他留个全尸吧。据说永历帝死前曾怒骂吴三桂:“汝非汉人乎?汝自问良心何在!”吴三桂听后面如死灰,汗流如注,瘫地不起。永历帝死后,延平王郑经上谥号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庙号昭宗,葬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永历陵。

由于昆明人认为吴三桂原是明朝臣子,永历帝虽懦弱,却是正统皇帝,居然被臣子逼死。出于对吴三桂投清灭明叛逆行为的义愤,便借用谐音,将“篦子坡”改名为“逼死坡”。清道光帝觉得这个地名有损于朝廷威名,复更名为“升平坡”,并立“升平坡”短碑于坡头,但“逼死坡”的旧称仍行于民间。清亡,都督蔡锷在永历帝遇害处竖了一块纪念碑,碑文为“明永历帝殉国处”。

上述为永历帝被俘及死难的经过。缅王莽白发动咒水之变时,李定国尚不知情。此时白文选部情绪低落。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中,白文选军将领张国有、赵得胜劫持白文选欲降清,脱离李定国军。李定国子李嗣兴准备派兵堵截,李定国不忍心双方自相残杀,命放还,而率本部兵马独进洞乌(又作东吁,缅甸南部城市,在仰光以北260公里,锡当河右岸)。

此后白文选率本部兵北行,十一月间,被清军吴三桂、爱星阿部先后击败于锡箔、腾越茶山。南明降将马宝、马惟兴、祁三升等率军追赶白文选。十一月二十五日两军相会于孟养(猛卯,距锡波江约800余里),马宝带着吴三桂致白文选的书信劝降,白文选决计降清,同降者有官员499人、兵丁3800余人、家口7000余口,共11299人,马3260匹、象12只。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封白文选承恩公,隶汉军正白旗,给三等公俸禄。康熙六年(1667年),封授为光禄大夫。康熙七年(1668年),加太子少师。康熙十三年(1674年),病卒。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一遣礼部待郎兼翰林大学士杨正中,御祭白文选之灵。此是大西军原重要将白文选的最后结局。

当年十二月,李定国准备再度出兵攻缅,救援永历帝,忽闻缅王已献永历帝给吴三桂。李定国悲愤地说道:“势既不敌,追无能为。”遂移营景线。

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李定国率军复抵勐腊,遣官入车礼(今西双版纳地域)借兵,企图东山再起。五月,礼部侍郎江国泰说服暹罗(泰国)与李定国联姻,并资助战象马匹,助李定国恢复云南。此时蜀人马九功也从古剌 返回,在云南集兵四千人,愿为掎角之势。李定国军复振,正欲大举,不幸军中瘟疫流行,人马病死甚多。李定国撰写表文,焚告上天:“如果大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六月十一日,李定国正逢四十二岁生日,突发重病,又传来永历帝四月初八日被吴三桂绞杀的消息。李定国恸哭不绝并命人为永历帝发丧,全军将士穿白衣,李定国披发徒跣,号诵抢地,两目血泪,大哭道:“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国死于勐腊(一说景线),临终前嘱咐儿子及部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李定国死,临终前托孤部将平阳侯靳统武(?—1662年),命世子李嗣兴拜统武为养父。但李嗣兴却缺少其父能团结全军的人格魅力,李定国去世后,部下将领失去核心。其表弟马思良不服靳统武的节制,与总兵胡顺都、王道亨率先降清。不久,靳统武病死(一说被马思良毒死),蜀王刘文秀世子刘震亦领兵归附清朝。李嗣兴在康“熙元年九月上表降清朝,十一月自普洱派人赴昆明呈缴李定国留下的册、宝和元帅印,十二月十九日带领官兵及家属一千二百余人到洱海接受吴三桂改编安插,清廷授予李嗣兴都统品级。《康熙朝实录》对这一经过的记载是:“(康熙元年夏六月)乙卯,兵部议覆平西王吴三桂疏报。李定国之子李嗣兴,从边外投诚,缴伪册宝印劄,带领官弁兵丁家口一千二百余名,象马无算。应照例议叙。得上降旨,李嗣兴著授都统品级,以下各官,从优再议。”

大致清廷出自对李定国人格的尊重,对于其子待遇尚不错(远胜于对待孙可望的后人)。(康熙二十六年春三月)甲申,升参领李嗣兴官职为陕西宁夏总兵官。李嗣兴官死任上,康熙帝特命立《谕祭碑》,碑文为:“康熙三十一年二月初三日,皇帝遣礼部郎谕祭故都督同知管陕西宁夏总兵,官事加赠右都督李嗣兴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李嗣兴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塟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又为之立《诰封碑》,碑文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人臣奏开阃之勋,谋猷克壮国家。锡报功之典,品秩加崇。惟懋绩树乎师中,斯宠命颁于身后。乐原任陕西宁夏总兵官都督同知李嗣兴,夙谙兵事,久牙军行。壮岁从戎,即着干城之望。岩彊分镇,聿推保障之才。洎乎受律中朝,建麾全陕,兵民藉以绥缉。而斥口无惊将士,乐其拊循而简稽有法。念兹劳勘,奄尔沦徂,宜沛殊恩,俾加显秩。兹赠尔右都督光禄大夫,於威抒诚,报国式膺三命之荣。班爵酬庸,用慰九原之志。尚承渥泽,永贲泉垆。康熙三十二年十月十八日。”

李嗣兴有子名李天志,身材魁梧,气度轩昂,曾出任宫廷侍卫,深得雍正帝的赏识。

上述为李定国身后事的大致情形。李嗣兴为李定国次子,另据有关记载,李定国长子名李溥兴,娶妻郑氏,在遮炎河之役大西军兵败,被清兵执杀。李定国另有幼子李润兴,据传李定国死后,被其部将许姓者潜奉入腾越,改姓段氏。李定国死后,其部下桂王、岷王两部,各有数千人不降,聚寨于阿瓦河东百里,称为“桂家”、“敏家”。 最后这支明军撤往中缅边界(今缅甸果敢)依地而守。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已达二十余万人,大部分都是当时李定国军遗民。

李定国死后,勐腊各族人民尊奉为神,过晋王墓均膜拜。傣族人民为纪念李定国,捐资于后山建李定国祠,称汉王庙,每年春节,杀猪宰鸡祭祀。大理市下鸡邑村的白族也奉李定国为“本主”,建有本主庙。每年春节进行隆重祭祀。

李定国死后原葬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李定国子嗣兴自思茅率众降清后,清廷为了防备南明余部借李定国墓聚众反清,特将李墓迁到北京,改葬顺天(今北京)芦沟桥西湖家港。

古人云盖棺定论。李定国作为在南明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位历史人物,终结其一生事业时,也不能不给予一个客观的评价。李定国出身于大西军,作为张献忠的养子,在张献忠屠蜀时,不能说没有干过坏事。但是在张献忠死后,他在自我政治实践中,逐渐接受了《三国演义》中葛孔明、关、张、姜维等正面形像的影响,出污泥而不染。又始终以民族英雄岳飞的形像为榜样,为北上抗清、恢复大明江山至死不渝。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二月十五日兵败撤出昆明时,命令各营“不得毁其仓廪,恐清至此无粮,徒害我百姓。”其仁者之心可鉴。在孙可望降清后,屡北屡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临终前尚叮咛部下与儿子:“宁死荒外,勿降也!” 这一精神不论放在什么时代,都是值得提倡的。尽管李定国并非完人,由于种种主观与客观上的原因,李定国的事业,并未取得最后的成功,但与当时满清强敌压境下,纷纷降清的南明旧吏以及以孙可望为代表的大西军叛将来说,李定国这种勇于为事业与信仰而献身的人格,永远是勉励后人进取的榜样。

李定国长于治军,时人记载“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后营,纫织为衬甲、快鞋之用,无弃遗者。或传定国兵当以夜至,比晓则已过尽矣。故所至有功。”清廷承认李定国有“五伯之大仁大义、谦恭下士。”近人郭影秋评价:定国性仿直与人无私曲。清初冯苏说:“予以辛丑(顺治十八年)至滇。滇中人言:可望善治国,定国能用兵。’使其同心协力,西南之功或未有艾,而乃彼此相攻, 卒至摧败。”可能不善于理政,误用奸臣金维新、马吉翔,是导致李定国人生败局的原因之一。但孙可望为苟活而叛明降清,仅多活了三年,且被清人看不起,列入《贰臣传》,着实可悲。相比较而言,而李定国爱国爱民的个人品格,勇于为事业献身、至死不渝的政治气节,却永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丰碑。明末遗臣刘彬在李定国身亡后曾作《读残明遗事漫记四首》,谨录,以示对李定国人生未了事业的怀念:

(一)

胡风南渡尽草偃,大义捐嫌王出滇。

一身转战千里路,只手曾擎半壁天。

(二)

诸葛无命延汉祚,武穆何甘止朱仙。

板荡膻腥忠贞显,江山代代颂英贤。

(三)

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

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

(四)

老草坡前草树香,磨盘诸将墓堂堂。

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

鉴于李定国事业最终失败,与其辅佐的永历帝懦弱无能、贪生怕死,在李定国统领的大西军浴血抗清时,一味只会向缅甸逃窜,以致明王室失去对于中原民众的号召力有着直接关系。在此仅追记一下后人对永历帝的评价。

永历帝朱由榔(1623年11月1日-1662年6月1日),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也是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其在位时间核今历为1646年12月24日—1662年6月1日,共十六年。永历帝生性懦弱,好听奸人之言,在关键时刻贪¬生怕死,只会逃跑,决非是一个有为之君,但却是南明居位最久的皇帝。就其原因而言,是由于其居位前期,得到了前明残余士大夫力量的支持;此后又得到李自成失败后,大顺军余部的支持。当前两种政治力量几乎耗尽时,又得到了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力量的鼎力支持。但因永历帝生性懦弱,关键时刻只会逃跑,最终仍不免被杀命运。因此明遗老张岱在总结南明兴亡史时指出:“福王粗知文墨,鲁王薄晓琴书,楚王但知痛哭,永历惟事奔逃;黄道周、瞿式耜辈欲效文文山之连立二王,谁知赵氏一块肉,入手即臭腐糜烂。如此庸碌,欲与图成,真万万不可得之数也。”此当是确评。

2021年4月12日

2021年4月17日 深圳华里酒店重校

以上文字为《黄义明定南边》(小说)背景研究资料。

(1652年李定国抗清路线图)

最新小说: 我是蓝染 这个忍界不正常 凡尘道 我的前世 和神交换七十三年 财满星华 听仙令 开局激活嘴强王者系统 星际争霸之星河绝恋 诡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