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边军一小兵 > 第九十五章 仁与义

第九十五章 仁与义(2 / 2)

学堂孩童每日的口粮都是由堡内提供。舜乡旧堡内有十三岁以下的男孩女孩一百三十多乡新堡内有十三岁以下的男孩女孩近三百人。董家庄内也有六十多人。

由于现在财力紧张王斗只能选择一部分较聪颖或是以前识过字的孩童进入学堂。约在一百多人。而且是清一色的男生这个时代女孩是不能与男孩一起上学的。

能进入学堂读书是让人非常羡慕的事。

古时的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特别是在大明对读书人更是优待。只要中了秀才就可以免去税粮负担还可以仗剑游行。换成普通的平民就走出了百里之外也需要路引。

而且舜集堡的学堂还提供每日的口粮给孩子们吃饱又不用干活。一又辽让堡内军户争抢泣读书的名内军户只要有自家磊川在学堂读书的对外说起来这脸上都是极有光彩。

学堂的教学暂时让舜乡堡几个书吏代劳。保安州儒学学正符名启。也经常会从州城前来舜乡堡教习几课。

舜乡堡这么多的学生让他兴趣非常浓厚他己经答应了王斗。以后会从保安卫卫学中挑选几个教师前来任课。

至于现在舜乡堡学堂的教材。还是使用大明通用的一些课本诗集。虽说贯彻理想要从娃娃抓起不过先要让他们识点字懂点道理不是?大明各地卫学中通行的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几科王斗主要还是让几个书吏教习书与数两科。

几个书吏教学风格各有不一令吏冯大昌虽然待人温和教习上却较为严谨正统。

王斗的舅舅钟正显也一样是轮流为孩子们上课。他说是东西倒是颇为现实。

舜乡堡学堂内有一个大班学生在三十几人多是十岁到十三岁的大龄学童以前也曾有几个孩童在老家内读书识字的。

这日钟正显为大班上课他说了一会课本然后让学生们自己诵读。他摇头晃脑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家要好好读书识字就算将来考不上功名最少可以象我一样有一碗饭吃养活自己还有家人。”

下面有一个调皮的学生高声道:“听说先生是靠防守大人才得到现在这碗饭的。这么说就算不读书也一样可以养活自己家人了。”

众孩童都是哄然大笑起来。

令吏冯大昌站在教室外他神情有些难看他道:“这些学生怎地可以如此说钟先生?等我前去责骂他们。”

王斗道:“罢了童言无忌不必太在意。”

符名启也是微笑摇头。

却听钟正显的声音传来他也不生气只是笑道:“有一个好外甥。也是先生我的本事。不过如果不会识字算术就算外甥再强也一样不能胜任书吏的这份差事。”

他对先前那个调皮的学生道:“温景和回去后你的作业便是将今日的课文抄写三百遍。”

第二日是符名启为大班上课他在纸上写下大大的“仁义”二字。然后高高挂起。

他对众学牛说道:“你们可知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众学生都是摇头。

符名启道:“便是我书的仁义二字。”

符名启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懂得忠烈与仁义才非行尸走拜 自己又能做到才能庶几无愧青史传扬。

他的声音变得慷慨激昂:“昔日文承相苦读圣贤书最终明白了仁义的道理。元军陷鄂州京师震动各地将官观望不前只有文承相毅然起兵勤王。当日友人曾对他言:“现在元军三路进兵你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斗猛虎。文承相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我万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众人力量也许能保存社稷。他又言:“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该以死报国”

“文承相兵败被俘后元主以高官厚禄劝降又以亲情诱逼文承相宁死不屈从容赴义。他的气节与忠烈被后世传唱青史留名!”

符名启看着众学生道:“我不要求你们如文承相一样节烈但要让你们知道这仁义二字的道理读圣贤书又为何事。”

众学生都是似懂非懂地点头。

忽然一个学生道:“受君之恩。食国之禄该当以死报国。如果君王都投降了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又该如何?”

符名启看去却是昨日那个被钟正显罚抄课本三百遍的温景和他今年十三岁长得眉清目秀大班中以他最调皮也最聪明他却不是舜乡堡人而是董家庄人。

大班中这么有深度的问题只有他问得出来符名启不由点头他微笑道:“问得好昔日宋恭帝降事元主元主派他劝降。然文承相答“君降臣不降”社稷为重君为轻!我华夏几千年改朝换代无数然君王可以降我们读书人的道义却不能失去。”

温景和道:“先生学生明白了。”

符名启摸了摸他的头温言道:“好孩子。”

学堂内传出了孩童清朗的读书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听着这朗朗的读书声窗外的王斗有一种从心灵并出来的颤动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孔孟之道。

真正的仁头!日o8旧姗旬书晒讥片齐余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