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113章 七月

第113章 七月(1 / 1)


朕乃一代圣君正文卷第113章七月书院进去之后,越过正对大门的书堂,两侧各有一座小拱桥,拱桥外侧便是两座小一些的书堂,联排的门窗凋刻的还算是精美,再向里则是一片刚种不久的绿竹了,竹林里有石桌石凳,当初说好的不大兴土木,但建成一个适宜学习的地方还是很有必要。

左右两侧的书堂分别被命名为明思堂和知行堂。

七月时,东宫驾临知行堂,在这偏殿里坐着,无人知晓,也无人过问。

而在隔壁,王鏊将要进行讲学。

今日的题目,张天瑞已经从太子殿下那边请到了:学贵在用。

王鏊一看便也明白了,其实以他的水平和太子接触那么多次,基本上已经摸准了朱厚照的理念。说到底就是八个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太子殿下认准一个东西、一个人好与不好,是看他对国家、对百姓是有利还是有弊,利则用之,弊则弃之。

听王鏊讲学的门槛并不高,他们的目的在于传播,而不在于结党,不是非得什么重臣才能听。

像是杨慎,他还并无功名,但经常会来。

王炳和王炼两兄弟因为自己祖父王越的关系,一直被外界认为是太子系,他们自己也拼命想往这上面靠。

除了这些小人物,朝臣谢迁先前来也过,还与王鏊有一番论斗。

总之王鏊在京城里已经闯出了名头了。

或许是因为涉及一些‘功利,的原因,比如说要和这等套套近乎什么的,除了最初几次,王鏊现在每次讲学这里都会济济一堂,甚至屋外边儿也会有学子聆听。

朱厚照是听说这一茬,所以今日便过来瞧一瞧。

这些话朱厚照读了半年的书大约也听得懂了,

是在说君子看重知识和才能,是要用它来修善自身,而不是用以炫耀自己是要用它来成就世事,而不是用以向别人吹嘘。

……

刘瑾跟着太子,说着拍马屁的话。

朱厚照隔着木窗在偏殿中来回踱步,偶尔还会驻足细听,王鏊还是有水平,孔孟、老释,圣人之学与日用之道至少能信手拈来。

不过也有提出疑问刁难的,

他就听到一个,有人在问:

朱厚照听到这个问题不由抿嘴笑了笑,他想听听王鏊怎么答。

正堂里,王鏊并未因有人当众发难而觉得尴尬或是恼怒,他说:…

朱厚照知道王鏊的意思,这是羡慕起杨廷和去当知府了,他每日却只能在这里当个教书先生。

经世致用的思想他接受的程度越深,越是会产生去实际干点儿活的念头。

但现在讲学才刚开始,怎么能让他去别处?

尤其这是思想作风的转变是慢之又慢,需要潜移默化,朱厚照便更不能让他走了。

这场讲学听到后半段的时候,太

子失去了兴趣,准备启程回宫。

与此同时的西北,为防止鞑靼占据贺兰山,招引其余部族寇边,王越从甘肃转到宁夏镇,开始居中调兵遣将,并计划分三路进兵。

从广宁卫调过来的指挥同知杨尚义是王越在东宫向朱厚照推荐过的人。

王越将他遣为前锋,领八百人前探、寻边。

杨尚义身高八尺,喜爱用一把大刀,如今不过二十一岁的年纪,他得祖父向友人推荐,便是因为在自家兄弟之中最为勇武。

就是这西北光秃秃的山和风沙让出身广宁卫的他有些不适应,一阵风来时,吹得他都睁不开眼睛。

杨尚义嘴唇很薄,他抬眼向士兵指着的方向望过去,前面一处山腰之上,果然有一个一个的鞑靼士兵出现。

阳光下,山腰上,人越来越多。

杨尚义的身旁,有个比他年轻得多的副将心中一慌,

杨将军一把大刀挡在他的身前,他厉声说道:

随后用足力气,大声喊道,

杨尚义不屑得看一眼刚刚那人,

除此之外,杨尚义又命人迅速往回折返,向三路主力中的中路求援。

而他自己则驱马前行,马匹随着他的缰绳来回晃动,

他指着这一群眼神中有些紧张的士兵,

八百人一起呐喊,喊声震天!

杨尚义一举长刀,



皇家雇佣猫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