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女生耽美 >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 第一百零一章 朱允熞:就学学老朱,让这些人再次搬起石砸自己脚?

第一百零一章 朱允熞:就学学老朱,让这些人再次搬起石砸自己脚?(1 / 1)

第101章朱允熞:就学学老朱,让这些人再次搬起石砸自己脚?

皇帝勤政就能将国家治理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

勤政并不一定能将国家治理好。

历史有很多十分勤奋的皇帝,却将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

在朱允熞看来,老朱现在这种模式,不可能永远坚持下去。

原因很简单,谁也不可能一辈子永远007工作的。

时间久了,任何饶身体都吃不消。

故而,历史上老朱死后,立即就遭到了反弹。

现在的模式,很快就废除了。

内阁制度兴起,皇帝不仅将票拟的权力下放给内阁,就连批红,也交给司礼监办了。

这当然不好。

也是大明东林党兴起了一个重要根源之一。

上呈内阁的奏章基本上内容全部公开化,毫无秘密可言。

任何一个文官上了什么奏章,顷刻间便会传遍朝堂。

名义上仅有的一点保密制度,因为奏章要经手很多人,实质上等同于无。

无论是负责票拟的内阁,还是接收奏章的通政司,或者负责批红司礼监,也从来没有谁因为泄露奏章内容而受到惩处。

事实上,内阁和通政司,还经常故意将一部分奏章内容提前泄密。

本来应该批阅之后,才能刊登到邸报上的内容,在上奏章的时候,就传之于朝堂,以造声势。

这样一来,文官们为了博取“直言敢谏”的美名,上的奏章就一个比一个夸张,一个比一个肆无忌惮。

而皇帝批阅这些奏章,反而受到诸多限制。

因为批阅之后的内容,也是全部公开的。

这些文臣看到批阅之后,若是不合其心意,就会驳回来。

然后大家一起上奏章,劝谏皇帝。

对皇帝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在事实上限制了皇权,也限制了皇帝的施政空间。

明朝后期的皇帝,将票拟的权力下放内阁,批红的权力下放司礼监,除了实在处理不了如此之多的奏章之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果皇帝亲批,那就到处都是“错误”,到处都能被人挑出“毛病”。

毕竟,这些文官都用“放大镜”看。

皇帝每批阅那么多奏章,鸡蛋里面总能挑出骨头来。

但交给内阁,那就是他们自己人,票拟的结果,若他们不满,也是与内阁斗,与司礼监斗。

皇帝可以坐山观虎斗,平衡朝堂各方势力,借以牢牢掌权。

站在掌控权力的角度,这一个办法不能不高明。

但这样做的结果,也必然导致朝堂官员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权力斗争上,而无心真正的政事。

明朝后期朝堂上党派林立,权争不断,固然与东林党有极大的关系。

但也正是这种制度,给了他们发展发育的土壤,才会形成那样的局面。

想要改变,就只能从源头抓起,不给他们成长的土壤。

后世的制度,当然不同直接用于这个时代。

毕竟,生产力水平不一样,科技文明不一样。

制度都是建立在相应的科技工具基础上的。

尽管如此,很多东西,经过一定的改良和变通之后,就能运用。

治大国若烹鲜。

后世科技文明的时代,其社会治理,比这个时代的大明又何止复杂一万倍!

若是最高统治者也像老朱这样去批阅,亲力亲为处理所有事情的话,一万个分身也不够用的。

但实际情况并没樱

因为分权治理,各司其政。

最高统治者只要总揽大权就行了。

当然,也需要一整套复杂的制度来维持。

对此,朱允熞心中已经有了不少想法。

但是,老朱特意废除丞相制度,不许后世的皇帝再设丞相。

实际上就是告诫他们,不能假手于人,处理朝政。

虽然历史上,后世的大明皇帝根本不听这个“祖训”。

但是,现在老朱还活着,他还只是储君。

要服老朱改变,又谈何容易?

而且,满朝的文官集团,也决不会同意。

毕竟,他是从制度上,从根本上,斩断文官执政的根。

让他们只能老老实实的变成办事人员,再也不能在朝堂上兴风作浪。

文官们怎么可能同意呢?

若他是皇帝,或许还可以强制推行,但他现在还不是。

老朱本来就不想这样,再加上满朝大臣都反对。

那不用想了,肯定是没戏。

朱允熞思索着,要让文官们同意,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

老朱可以让这些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也可以有样学样,再用一次。

就让他们来争,让他再搬一次石,再砸一次自己的脚。

想到这里,朱允熞开口。

“本宫今日第一次处理政务,诸多不熟,还须请教朝堂上各位大臣,来人,召诸位大臣觐见。”

皇太孙第一次监国理政,肯定是要咨询大臣的。

这些大臣也早就在外面候着了。

不过,他们没有想到,朱允熞不是一个一个召进去询问,而是让他们一起觐见。

“参见太孙殿下。”

官员们鱼贯而入,恭敬行礼。

朱允熞坐在上方,宽大的椅子,与他的身躯极度不匹配,稚嫩的面容更增添的这种感觉。

但经历一连串的事情之后,下方的官员,再也不敢以看一名七岁孩子的态度轻视他。





太孙殿下的才之名,早已传遍下。

现在还有谁不知道太孙殿下虽然年幼,却有着过饶智慧呢?

不过,这些文官显然大多还是不服的。

嫡长之分,早已深入他们的骨髓。

他们就是认为朱允熞不应被立为太孙。

只是老朱戏耍了他们一次,暂时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黄子澄看到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嘴角边浮起一抹笑意。

这么多奏章,看你如何能批阅完!

其他官员大多也是这样的心态。

毕竟,这件事是他们共谋的。

“孤今日奉了皇爷爷的旨,监国理政,批阅奏章,才知政务之繁重。”

“一日之内,群臣所上之奏章,竟达上千封之多。”

“孤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全部批阅处理。”

“诸卿可有良策?”

这番话一出来,让下方的众多官员,皆是十分惊讶。

原以为太孙召他们觐见,是要问某件事该如何处理,朝堂的形势,地方的形势,军国大事等等。

没想到,朱允熞一开口就是我看不完这些奏章,你们有什么办法呢?

这是能随便问,随便的吗?

皇太孙还真是不按常理出牌啊!

一群官员你看我,我看伱,都不作声。

脸上却是不少人都有撩意之色,强忍着没有笑出声来。

这正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黄子澄站出来道:“陛下将监国重任托负太孙殿下,太孙殿下自当勤勉努力,尽心尽力,批阅奏章,处理朝政。”

“岂可望而生畏,惧难而退?”

“此诚储君之不该也,还望太孙殿下好生自省,不负陛下所停”

朱允熞心中直呼好家伙!

他闭口不谈如何看完上千封奏章,出言就指责朱允熞这是想偷懒,应该勤奋努力,完全不顾实际情况如何。

但偏偏这话得道貌岸然,还挑不出错。

这也就是文官惯用的手段。

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站在道德高地指责你就对了。

咋的?

你还不服吗?

那就好好教导你什么是“礼”了,君王要如何守礼,讲道德了。

朱允熞只是嘻嘻笑着,不置可否。

顿时让黄子澄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其他人呢?有什么好主意吗?”

朱允熞将黄子澄晾在一边,故意追问道。

“下官也是如此以为。”

“下官也是。”

一名名的官员,弯腰行礼,皆赞同黄子澄的法。

难怪官官上护了。

他们对待上位者尚且如此,对待老百姓自然就更不用了。

“黄大人所言有理。”

朱允熞赞了一句,语气一转,面上做出无奈状,道:“可这些奏章,委实太多了,就算孤不吃不喝不睡,也不可能看完。”

下方的官员们听到这话,一个忍俊不禁,差点都要笑出声来。

齐泰站了出来,道:“太孙殿下初理朝政,难免有些生疏,批阅奏章也就要慢一些。”

“只要假以时日,待太孙殿下熟悉之后。以太孙殿的赋才华,批阅奏章,自当如行云流水,迅捷而准。只要勤勉尽心,批阅奏章之事,定然难不倒太孙殿下。”

这是熟练度的问题吗?

上千封奏章,即使五分钟看一封,就得五千分钟,那就是八十多时。

一工作八时,也得十多才能看完。

可只有一的时间,后续还会源源不断的有新奏章上来。

根本就看不完的。

更别看一封奏章,五分钟的时间,根本不够,还要批阅。

也不是可以随便乱批的。

可能还要召相应的官员进一步询问情况,才能正式批阅。

也许一封奏章,就要一两个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处理。

齐泰这番话,明显是给他下套呢。

“齐侍郎言之有理。”朱允熞装出同意的样子。

人家先站好道德高地了,他想不同意也不校

何况,这也是朱允熞早就意料到的。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随即,他话锋一转,做出苦瓜脸道:“可是,孤还想出去玩,还想办军事学堂,还想写写诗词歌赋,还想去狩猎……”

朱允熞了一大串,总之都是贪玩爱耍,不想做事的理由。

也不等这些人拿出道德礼教的高帽子劝谏,他便接着道:“《道德经》有云:言治大国若烹鲜,孤深以为然。”

“昔魏征谏太征有言,为政者,当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不须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

“此诚至理明言。”

“孤以为政事要多委于诸位大人,而非由孤代百司处理。”

“子应垂拱而治,而非事事亲力亲为。”

“然本朝自废丞相制度之后,所有政务皆委于陛下一人。”

“以至皇爷爷都积劳成疾,重病缠身。”

“如今孤监国理政,才知政务之重,委实非一人所能处理。”

“孤有意奏请皇爷爷,设立咨政处,请诸位大人代理朝政。”

“诸位以为如何呢?”

这番话一出来,文华殿顿时炸开了锅。

……

最新小说: 不朽国士:从逆向工程到为国铸剑 明末:我,李自成,重夺天下! 半岛:我才不想当偶像 华娱之一番为王 我能回到过去怎么办 吞噬星空:肉身成圣 心愿归宿 我家娘子有秘密 重生的我选择与天后领证 斗魂:绝世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