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六四九章 敦煌千佛洞(月底求月票!)

第六四九章 敦煌千佛洞(月底求月票!)(2 / 2)

谷摽

董书恒觉得没有什么地方天生就应该穷。

如果一个地方是因为自然环境,百姓受穷,那么复兴军是提供了大量的移民机会。

参加移民虽然不一定就能够变得富裕。

但是移民之后,至少不需要再受困于土地的限制。

但是很多地方官员都对这一制度执行不力。

这就涉及到他们的私心。

如果一个地方百姓大量流失,肯定是要影响到该地的发展。

就像后世很多地方的人口流失就造成了该地区经济发展一直滞后。

经济滞后还会更进一步造成人口的流失,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

董书恒觉得这次的事情还跟现在官员考评的模式有关。

就像舒周阳一般,就是追求那些显性的成绩,而忽略了整体工作。

……

“总统,您的那篇《关于懒政以及地方山头主义的调查报告》我已经修改好了,您看一下。”魏玉祥拿着一个蓝色封皮的小册子走了进来。

这是董书恒这段时间在陕甘调研时发现的一些问题。他自己做了一个总结,让后交给魏玉祥拿去整理了一下。

官员中懒政和腐败一样都会给复兴军的统治带来巨大的伤害。

甚至懒政的危害可能还要更大一些。就像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样,本身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会产生很多致命的并发症。

懒政还有很强的隐蔽性,不像贪污受贿这般有迹可循。

如果不是因为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出了问题,一般是很难被发现。

这次董书恒之所以对老臣刘国英网开一面。最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行为还没有产生多大的危害,仅仅是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

假如不是董书恒自己处置,落入了李虎的手中,刘国英的下场将会更惨。

至于舒周阳,此人搞经济还是很有一套的。

至少这两年长安作为西北地区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地位算是确立了起来。

只是此人缺乏大局观。董书恒让他去偏远之地历练一下,也是不想放弃他。

此人以后还是可以继续用的。

继续向西,董书恒进入了河西走廊,此处亦是陕甘行省管辖。

长安以及周边地区直辖之后。

剩下的陕西州县就与甘肃合并为陕甘。

这里相较于东边要更加的荒凉。

除了靠近铁路的一些城市逐渐繁华之外。其他的地方并无太大的改善。

这些个地方早就已经过度开发,土地沙化严重。

必须要尽快将此处人口迁出。

董书恒在心中暗暗计划道。

董书恒这次换掉了刘国英,新上任的总长上来之后第一件事情肯定是处理移民的事儿。

刚好今年董书恒准备在的加华暴兵,需要大量的人口。

两件事情就这样衔接到一起去了。

在这个时候处理此事,董书恒未必没有增加移民的私心。

从敦煌下车之后,董书恒骑马带着护卫向着西南方向的敦煌疾驰而去。

这次他不是去考察民生,而是去看一处地方。

他的目的地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

鸣沙山挡住了风沙在山谷中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

在这些绿树的掩映下,两座巨大的佛像赫然映入眼帘。

靠到近前,别有洞天,整个崖壁之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洞窟。

足足有五百多个。

这些洞窟有大有小,在崖壁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

董书恒带人赶到了谷口。这里建造了一道石墙将整个谷口都给封锁了起来。

中间开了一个大门,门口有复兴军的战士荷枪实弹地守卫。

此时门口正站着一群人。

一个穿着红色袈裟的年老僧人以及一位带着眼睛穿着长衫的老者站在人群的前方。

“阿弥陀佛,欢迎总统光临千佛洞。”老和尚合十行李。

其他人也纷纷向董书恒行礼。

“济远大师、孙老师,二位辛苦了。”

复兴元年,随着军队西进,董书恒就派了一支队伍到敦煌。

历史上,满清光绪二十六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

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董书恒自然知道大名鼎鼎的莫高窟。

于是西进的同时,他就派人将莫高窟给保护了起来。

防止再有什么意外,让这里的受到破坏。

紧接着,董书恒派出了宗教、考古方面专家坐镇这里,然后拨付专款对这里进行保护。

只是他暂时没有批准发掘工作。

因为现在的技术条件有限,如果将藏经洞给发掘出来的话,没有足够的技术条件进行保护。

不过光是那些洞窟壁画就已经足够这些人研究的。

在此之前还没有考古之说。复兴军将这个工作从零开始做起。

从一开始的时候挖掘甲骨,研究甲骨文开始。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多新的发现。

董书恒一直以为辉煌的历史是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研究历史的意义就在于,寻找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

“总统,您这这边请。”

现在已经有好几个洞窟已经完成了维护。

济远大师是参与维护洞窟的宗教界代表。

他一边解说一边带着董书恒参观洞窟。

同时还跟董书恒介绍洞窟的保护情况。

孙老是一位研究历史的学者,不过孙老显然没有这位济远大师善于言辞。

“两位劳苦功高,这千佛洞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一定要保护好,要让后人也能够看到。”

“有人跟我抱怨过,花这么多钱保护一个佛窟不值得。不过我告诉他们,这都是值得的,花再多的钱都是值得的,因为文化是无价之宝。”

“总统说的好,文化是无价的,老衲与孙先生就是将老骨头扔在这里也会保护好千佛洞的。”济远大师说道。

董书恒自然相信他们。这两位到这里的之后就没有离开过。

济远大师还带了的几百名弟子过来,他们干活一分钱不要,只要能够管饭就好。

董书恒信得过他们。

他今天过来就是想亲眼看看这里。

同时也是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