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6章 交锋(2 / 2)

世人皆知,朱棣本是朱元璋之子,为燕王,原本并非皇帝,朱元璋传下的帝位,是由其长子长孙,也就是长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

接下来自不用提,靖难之役,朱棣成为皇帝,算是造了自家侄子的反。

而之后,朱棣老早就开始谋划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原因为何?深入的暂且不提,最浅显的道理,朱棣的老巢就在北京,掌控力度最大,对其而言最为稳妥,而南京地区,关系错综复杂,有着太多江浙地区地方势力,被造反肯定不至于,但对于皇权的制衡却很不小。是以此事的迁都,对于朱棣的掌权,是十分有利的。

当然了,高玉瑶待在历城并非迁都,但同样有这方面的因素。大梁立国太久了,一个朝代超过三百年,非常的不容易,但同样也就意味着,京城地区的势力已然根深蒂固,莫看高玉瑶大权在握,当如果这些人当真联手施压,高玉瑶也会不得不妥协。

是以高玉瑶带领大军在外,顺带将政治权利一同连带自己暂且转移,并与青州当地重新重用寒门出身的官吏,对于朝政把控方面,好处是十分大的。

其二,刷声望。

比之当初,高玉瑶已经体会到了声望的好处,作为垂帘听政的太后,本当高高在上,然而此时不辞辛苦,带领大军亲征在外,一举平定青州,将在青州肆掠的突厥军赶走,任谁也要说上一个好字。

其三,赚钱!

此一点要和第一点结合,若是高玉瑶仍旧坐镇金陵,那么对于千里之外的青州边界的掌控力是十分薄弱的,即便下旨让人封锁贸易,也压根不会有太大的效果,而且还会受到文官势力的强烈反弹。开玩笑,若说这种与突厥通商贸易的背后没有这官吏的掺和,高玉瑶第一个不信!

但此时不一样,高玉瑶就待在历城,离青州边界很近,往北不远便属于冀州,一道指令下去,谁敢不从!分分钟问罪与你。且远离金陵,待在金陵的利益集团即便想要反弹也没处反去,至多不痛不痒的上几道委婉的奏折,不搭理便是,压力大减。

如此一来,高玉瑶直接垄断与突厥的商贸,乃是轻轻松松,轻而易举就能赚到大钱扩张自身势力。

其四,还是赚钱!

此赚钱并非是与突厥,而是海上贸易,并且想法很是长远。

海上贸易不仅南边有,北边照样有,其中来往最多的便是新罗与东倭。而高玉瑶想要在其中占据一份利益,就必须有保护海上贸易的实力,那么发展海军便是必然。

而既然是北边的贸易,还能有比青州更好发展海军的地方?还是那句话,若待在金陵,完全不利于掌控,即便有所发展,同样的事情,所耗费的时间也要多上太多。

按照高玉瑶的想法,发展海军,扩张海上贸易,与新罗、东倭进行商贸,进一步赚取钱财,同时也是汲取海贸的经验,而大头,在于为将来的南边海贸进行打底。

相比起南边,北边的势力简单,东北尚未开发,人口不仅少,而且散乱,并无值得上心的势力,无需担心乱子。而新罗、东倭此刻暂且还算稳定,能更加简单的发展贸易。在此处建立商队增加经验再合适不过。

而南越的确就不一样了,势力错综复杂,人口逐渐加多,朝廷若想派军清缴,成本很是高昂,单是地形与水土不服一向,就增加了南征的难度。

更莫说南海地区海盗猖獗,想要进行商贸,没有实力足够的水师又怎么成,而新建的水师未经过认为实战冒然跑去南海,闹不好就被海盗给吃了,那样的话,才真真叫丢了打脸,堂堂的大梁朝的水师,居然海盗都灭不过!?

是以先于北边组建水师并组建海上贸易商队,二者同时增长经验,对于将来攻略南方,是绝对有利的。

一旦诸事顺利,到时候,她高玉瑶也算是为大梁开疆扩土名留青史的存在。

既然已经想的这么长远了,又怎么可能没有其他方面的动作?

就在周少瑜前往南越的同时,大梁一队使者,也同样进入了南越。

拉拢分化,向来是古代朝代最常用的手段,高玉瑶同样打的是这个主意。

南越地区势力众多,有个几千人的队伍占据一个城池,就敢称王称霸。而这队使者的到来,任务只有一个,许以好处,能拉拢的拉拢,甚至无需明面直接表态,只要暗中投诚都行,有了交好的底子,届时想要南征,就有了当地人的辅佐与前线补给的桥头堡。

而不能拉拢的就暗中想办法分化,并且挑起争端,总归要在高玉瑶做好准备南征之前,进一步削弱当地势力。

作为中原正统的超级大国,这一点上大梁朝有着天然的优势,甚至无需付出什么实质的代价,就能让人愿意暗中投靠,比如……

可让其女入宫为妃。

古代终究是古代,皇帝这两个字的分量,后世人光靠想象都很难完全理解。家里出个皇妃,还是对于出自南越地区的这种上不得台面的土大王而言,便意味着光宗耀祖,意味着被认同,意味着有了进入中原登上更高权力位置的可能。

至于皇帝现在还小,女儿入宫后会不会受委屈,那很重要么?

就在周少瑜临行前最后一次视察江口情况,进一步了解并制定可发展策略的时候。周少瑜压根还不知晓,他与高玉瑶的又一次争锋,已然在南越地区开始了,而且这一次,高玉瑶已然有了极好的牌面。

“书院还是要办的,知识很重要,懂知识的人越多,也就意味着发展的越快。”周少瑜重点强调了这一点。“这样吧,待我回到潭州,尽可能组建一支教学队伍,或许年轻了一些,但既可以教书,也可以适当处理政务,在他们自身增长经验的同时也能教育出一支属于将来的人才。”

临行前,周少瑜又强调了一次书院事宜,这一回赵闲闲留下不走了,有她在,初步组建书院的事宜也就有了合适的人选,怎么说也是统管潭州、诚徽州两处所有勾栏瓦舍小道消息的人,这点才能还是问题的。

只不过她留下的话,潭州的主管人就要另选他人了,也未想好谁更合适。

最新小说: 我在仙界富甲一方 第一婚宠:厉爷娇妻太会撩 出阳神 穿越不穿补丁裤,我在民国当首富 黑希竟是量子之海中唯一真神 【综英美】复活点竟是我自己! 封灵师笔记 乱世逃亡后,我成了开国女帝 方圆的古代生活 多次元帝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