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晃荡在唐朝 > 第四十七章 海上惊魂 中

第四十七章 海上惊魂 中(2 / 2)

王源轻轻念出了苏轼的句子,说道:“蜃楼景观,不过是是幻景,“岂有贝阙藏珠宫”就说明蜃气不能成宫殿。”

“这是公子悟出来的,还是、、、、、、”绿衣的兴趣更大了,对于这类事情,所有人都有兴趣知道,何况绿衣。看见绿衣的求知欲望暴涨,那我就只好给你普及一下喽。

“我刚才念的诗句,就是对这种景观的解释,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物理变化而成,并没有那么复杂奇特。”王源说道。

“公子刚才所念的诗句,倒是有些意思,这是你的师傅教你的吗?”王源听到绿意的提问,只要点头答应,“这是我师父教我的,人都称他老人家为苏夫子。”

王源当然不能说这是你们唐代之后的朝代,里面一个特牛逼的人,名字叫苏轼的人说的话,只好搪塞过去。绿衣不依不饶,看来这小妮子是真的来兴趣了。“公子可否给我详细解释一下。”

王源看见绿衣如此高兴,也就答应。他捡起来刚才烤鱼烧过的炭黑,在甲板上比划起来,将辰楼形成的原因,详详细细的对绿衣说了一遍。

王源首先给绿衣解释了一下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原理。绿衣表示不懂,对于一个没有一点科学观念和概念的绿衣来说,想要明白这个解释,显然不太可能。

于是聪明的王源给绿衣说了一个简单的原理,筷子放在盛水的碗中,筷子看起来“折”了。这个绿衣自然知晓,于是点头。

以此类推,绿衣当然理解了王源口中所说的光的折射的意思。看不出来,绿衣的理解能力很好。要是放在现代,绝对是一个学霸级的美女。

王源在甲板上画出了海市辰楼的整个成因图,以及解释了形成的原理。绿衣一会儿疑惑,一会儿又觉得不可思议。

人们口中所说的蜃蛟吐楼的说法,流传了不知道几千年,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的解释方法。而且这种解释方法,听起来更加靠谱一些。

“没想到你还有这么厉害的师傅,你也很厉害。以前我只是以为,你就是一个脑子聪慧的纨绔子。没发现你懂得还挺多。”绿衣看看王源,眼神变了一些。

“真人不露相嘛。”王源得意的说说,装的一逼。

“不要夸你几句,就立刻变成了登徒子的样子。”绿衣说完,走进船舱。

王源一个人在甲板上游荡,吹吹海风,十分惬意。

就在此时,他远远地看见在海面漂浮着一艘渔船、、、、、、

“王哥你看远处,那一艘船,像不像去年你二叔开的渔船,自从开出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可惜了。”

“若是那就是你二叔开的船,那你二叔去哪里了?那远处的,该不会是、、、、、、鬼船?”

所有人听到此话,都闭上嘴,一时之间,整条船上,无比安静!大爷心眼儿真好(转自中文幽默王):

今天风真大,刚才出门见一大爷被大风刮倒,我过去问:大爷,我一个月工资2500,能扶您起来吗?大爷说:闺女,你走吧,我再等一会!哎,大爷心眼儿真好,这个世界真是充满了爱啊……

PS:谢谢大家,早上好!

;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