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赵云 > 第一百一十六章 《老子化胡经》

第一百一十六章 《老子化胡经》(2 / 2)

换言之即把外国的圣者及其教义纳入中国人的思维型,同本来固有的教义、神、圣人加以对比进行解释的缘故,的确如此。

佛教方面就把释迦比作同黄帝、老子不相上下的神仙式的人物进行说明。

将该说明引申一步,便把释迦同老子等同看待,或视为同一系统,若再将两者结合起来,人们对释迦便感到更为亲切,同时也满足中华意识,从而得以顺利布教。

将两者结合的最好媒介是《史记》老子传“......而去,莫知所终”这句话。

因此赵云认为化胡说是某位佛教徒提出的说法,作为顺利布教是一种权宜之计。

也即是说,在佛教刚刚在大汉立足的时候,和尚们为了让国人接受,从而出现了这种观点,不然他们将在道教和儒家的打压下寸步难行。

及至到了后来,特别是西晋立国以后,经过战乱的老百姓没有其他办法,唯有信奉把希望寄托于来世的佛教才能聊以自慰。

那个时候,和尚们羽翼丰满,根本就不需要老子、道教来衬托自己,就一脚把已经成形的老子化胡说踢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学在其自身的展过程中越来越烦琐粗俗。

东汉时期,谶纬流行,今文经学与谶纬合流,经学的谶纬迷信化,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降低了束缚人民的力量。

汉桓帝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是对儒术丧失信心的体现。

农民也唾弃官颁的《五经》不用,如黄巾起义是以《太平经》为经典,张鲁的五斗米道是用《老子五千文》作经典。

经学已完全失去了作为统治工具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酝酿和流行着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先秦诸子学说再次兴起,玄学也处于胎动之中。

由于儒术统治地位的动摇所带来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活跃气氛,十分有利于佛教的流行。

刘宏是一个皇帝,同时也是普通人,看到宫中的浮屠之类,他有着对长生的渴望。

看到这一本《老子化胡经》,翻了一遍又一遍。

赵云并没有看到过原本,前世网络上,各种知识泛滥,找一些相关的内容不要太多。

再说,所谓的经书都是人写出来的,他写经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种外来的教派从源头上定死。

安世高在桓帝早年的时候,就进入中国,在白马寺进行佛经的翻译工作。

后来,看到老皇帝在宫中祭祀佛陀,他的心里直打鼓,马上就借口游历出去了。

桓帝终于还是去了,并没有长生不老。

灵帝还是需要他,又回到了雒阳。

现在,刘宏召集的不仅有他,还有他的老乡安玄,另一个从安息来的和尚。

两人看到《老子化胡经》,面面相觑,想不到居然有人给自己等人送来了枕头,显然这本经书让佛教本土化,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当然,赵云没有这么肤浅,光是一部经书就够了么?也太简单了吧。(未完待续。)8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