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逆水行周 > 第一百零二章 尚书正义

第一百零二章 尚书正义(2 / 2)

伏生带着这二十八篇残缺的《尚书》,在齐鲁之间讲学,因为这些篇章使用当时流行的隶写,故而称为今文《尚书》,朝廷列为官学用书,因为经过许多学者的考证,认定这套书是真的。

到汉武帝时,相传鲁王刘余扩建自己的宫殿,把隔壁孔府旧宅给拆了,结果在旧宅的墙壁里现了许多蝌蚪文(汉以前的大篆或?文)所书写的竹简。

这是古文所写的《尚书》,由孔子的后代、学者孔安国整理,送到京城官方书库之后,那些古文几乎无人能够“翻译”,结果束之高阁。

后来好容易经有识之士辨别整理,再与通行的今文《尚书》一校对,现多出了十六篇,人称古文《尚书》。

然而古文《尚书》并未被朝廷重视,未列为官学用书,也没人教授,直到王莽时才将其列于学官,还引了著名的今、古之争。

而东汉初年,学者杜林曾在西域边疆得古文《尚书》一卷,爱不释手总是随身携带,生怕保管不当导致古文《尚书》失传,当时的大学者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

但即便如此,古文《尚书》还是不如今文《尚书》受重视,东汉末年后的乱世,古文《尚书》渐渐散失,再无人问津。

后来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古文、今文《尚书》全部散失,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尚书》,自述为孔安国的古文《尚书》。

东晋朝廷将梅赜所献《尚书》列于学官,故而后来的南朝学者学的都是梅赜所献《尚书》。

到了隋国平陈天下一统,又经隋末乱世,到了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孔颖达等学者编制《五经正义》,确定了《尚书》的官方标准版本。

杨济作了总结:“大王!刘光伯推崇的,是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后来孔颖达在其义疏基础上,编纂了《尚书正义》,后世数百年都被认为是《尚书》正源。”

说到这里,他忽然激动起来,其兴奋程度让宇文温都吃惊。

“大王!自唐以后,天下学子所学《尚书》,便是以梅赜所献孔传古文《尚书》为基础的版本,大家都认为是真书,然则两宋时质疑之声渐起,南宋朱熹便觉得此书可疑...”

“到我皇明之世,正德年间,时任国子监助教的梅致斋,著有《尚书考异》,不才曾经熟读,觉得书中质疑颇有道理!”

‘到我皇明之世,到我皇明之世,现在是一千年前的南北..’宇文温正腹诽着,忽然心脏“嘭嘭嘭”剧烈跳动起来:

杨生,你现了盲点!

宇文温欣喜若狂,他不关心《尚书》的真伪,什么今文、古文,什么孔传古文《尚书》、杜林古文《尚书》,他从杨济的讲述当中,现了一个商机。

二刘都认为古文《尚书》是真,在黄州州学讲堂之上,却被人当面驳斥得无言以对,这种消息一旦扩散出去,那将让天下读书人为之哑然。

什么经学传家的世家大族,什么成名已久的大儒,还有无数莘莘学子,要想一探究竟就得来西阳,届时杨济摆下擂台[好书吧 .booksav.]舌战群儒,他宇文温光是卖门票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更别说西阳的住宿、饮食还有各种服务行业,届时西阳城将“客似云来”!

谁能当面打脸?杨济!

宇文温觉得既然南宋朱熹有过质疑,而明代那位梅助教编纂了《尚书考异》,想来考证十分严谨,所以读过此书并颇有心得的杨济,就是最好的打脸之人。

尚书正义?尚书正义在我们这里!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