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逆水行周 > 第五百七十四章 距离

第五百七十四章 距离(2 / 2)

北道是自敦煌西北的玉门关出关西行,经车师[笔趣屋 .booksav.]前国、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

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

数百年时光流逝,虽然沿途地名有所变化(譬如敦煌变鸣沙),但丝绸之路的线路(南北两道)基本不变,

中原朝廷要经略西域(碛西),敦煌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据点,即将讨伐西域诸国的军队,会在敦煌聚集,厉兵秣马,等候时机出征。

大军凯旋回师[笔趣屋 .booksav.]时,也要经过敦煌,带着胜利和荣耀,返回长安或者洛阳。

尉迟融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拥有这份荣耀,实习抽签抽到碛西,自然就不会当做是简单的实习而已。

很明显,在碛西作战必然依靠骑兵,不然靠着步兵的两条腿行军,必然渴死在茫茫大漠之中,如此一来,配备火炮的队伍就不能打头阵,追逐、寻找敌军主力的重任,还得落在骁勇善战的骑兵身上。

骑兵作战,带兵将领的能力至关重要,不但要判断敌军动向,还要有勇有谋,既要避开敌人可能布下的埋伏,还要迂回、寻找对方的破绽,然后直击要害。

这种战法,才是尉迟融熟悉的战法,因为敌人没有火器,所以他不需要担心策马冲阵时,被鸟铳一铳击杀。

相反,因为官军骑兵普遍装备“六响子”还有“轰天雷”,骑兵作战能力大幅增加,只要战事一起,自己又有能力加上运气不差,就一定能建功立业。

尉迟融想到建功立业,就想到远在家乡的妻儿,他和同学们一样,热切盼望着朝廷开疆拓土,以便大家有机会驰骋沙场,立下战功,封妻荫子。

然而,敦煌(鸣沙)距离中原(长安)真的很远,三千余里的路程,边疆军情传到长安大概要七八日,正常出行,单程要走上两个月。

鸣沙一带多为荒漠、戈壁,本地粮草供应不足,无法支撑大量兵马长期驻守,所以一旦边疆有事,需要朝廷调集陇右或者关中兵马增援。

朝廷派出的大军抵达鸣沙,少说都要走上两千余里路,沿途粮草消耗不低,而要继续开展对西突厥的作战,还得消耗更多粮草。

虽说就食于敌可以解决后勤问题,但碛西诸国是朝廷要拉拢的对象,所以不能压榨太过,这就导致将来对西突厥用兵时,官军(骑兵为主)贵精不贵多,必须尽可能速战速决,不然后勤撑不起。

在碛西地区征战,光靠官军不行,还得依靠诸如铁勒契苾、薛延陀部等“协从军”,但尉迟融觉得这些“协从军”未必靠得住。

若是打顺风仗还好,一旦打硬仗,这帮协从军的意志未必坚定,要是出问题,那可就不妙了。

想着想着,他看向东面,看着东面的辽阔天空。

连接长安和鸣沙的电报线,历时近三年,总算是接通了,而连接朔州和长安的电报线也通了。

身处鸣沙的尉迟融,通过军邮向朔州发电报,向妻子报平安,而今日一早妻子的电报也来了,说家里一切平安,一来一回,不过三日间隔。

电报线,将鸣沙和中原之间的距离大幅缩短,消息往来只在瞬息之间,那么,可以避免粮草消耗、快速调兵的铁路,何时能连接长安和鸣沙?

等铁路一通,朝廷可以在鸣沙驻扎大军,轻轻松松和西突厥争夺碛西,届时,能够投入的兵力不再是数万,可以是十余万,甚至二十余万。

想到这里,尉迟融只觉全身都是干劲,他还年轻,而朝廷的实力还在快速增长,中枢和边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通也越来越方便,所以...

将来多得是建功立业的机会!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