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启蒙大宋 > 第210章 徐汇

第210章 徐汇(1 / 2)

顺流而下,强劲的西北风,最新的大横帆和最佳的船体设计。

一艘明显有别于大江上其他船只的巨舰迎着朝阳急速飞驰,那些使用草席帆的沙船显得好像被定住了一样都成为背景。

去年这个时候,徐硁的新帆船因为还处于测试状态外加情况特殊舵手刘锦心态焦躁,将润州码头的木栈桥撞得七零八落,经过一年的不断改进和调试,徐家船厂出产的第三艘战舰,徐硁可以豪言,这艘舰船绝对是这颗星球上最强大的船只,没有之一。

经过两天的航行徐硁终于泊入淞江码头,两年前范仲淹疏通太湖对几条旧几条水道进行改造,淞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淞江中游后端的青龙镇是整个华亭县的治所也是最繁华的区域,淞江下游沿岸便是后世上海的中心城区,只是现在这里受海洋潮汐影响严重,沼泽遍布人烟稀少。

徐硁觉得这么好的地方不占者一定会遭雷劈的,所以他很早之前便在这里建立据点,名义上是作为疏通淞江施工队的驻地,其实就是徐硁在圈地,徐硁从扬州灾民中调了不少人手过来,因为此前淞江淤塞造成水患严重,这里根本无法进行农业生产,放眼望去都是一片茅草,徐硁早已花费五千贯“买下”江北三万多亩的荒地,而对岸将会建设新的盐校, “浦东”这会儿大半还都在海里泡着,完全没有开发的价值,况且已经规划好建设盐校,衙门要征用土地给你的赔偿几乎等于破产价格。他可说是新上海的规划者,江北这块地的价值肯定无法估量,既利国又利自己的好处,他怎么能错过呢?

淞江是苏州和秀州的天然分界线,江北属于苏州的昆山县,江南属于秀州的华亭县,青龙镇从晋朝起便依靠港口吃饭,秀州的食盐多是从这里贩运,但随着天下大定,江淮食盐产量稳定和淞江的堵塞,青龙镇也渐渐失去了光彩大不如前。

徐硁站在北岸的码头上眺望南岸那片茅草之地,这里将是他改变大宋教育体制的新支点,现今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人和学派可以与官府对抗,他在扬州的学校虽然正常办学,但是外面的非议已经影响了学校内部,泰州王家的教师大部分都回了泰州,胡瑗在苏州按照扬州的上课法子,但教学实质还是儒家经典那一套,孙复顶不住儒家抨击,已经回到应天书院,他身边最坚定的支持者只剩下那些他一手提马上来的工匠,自己的这次教育改革被撞了个头破血流。

“四郎,江风冷,回屋吧!”

徐硁回过神来深吸了一口冷气,慢慢吐出,“方哥,实在对不住了,又把你掉到这个蛮荒之地,嫂子和侄子们在这里住得习惯么?”

徐硁将种棉花这件大事交给徐方,经过几年努力依然收成不佳,直到儋州的棉农带着他们的种子过来,这才发现二者的棉花差距甚大,可是依然无法与达到后世的棉花产量,他本以为只要研究研究就能搞出后世的大棉花,可是这几年下来,产量虽有提升但一直无法突破亩产三百斤,他本想将棉产业作为徐家的根基打造,只是这个大棉花产业如今颇受制约,何况种植、采摘、脱仔、纺线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手,这也造成棉布的成本居高不下,虽然只有绢布的四成,这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还是贵了点,但只要有远见的人物一定会重注压在棉花产业上,不然雷氏也不会和徐家联合生产。

徐方为棉花愁的,三十岁的人竟然白了不少头发,徐硁不忍心这位孩童时期的玩伴就此垮掉,他便将徐方调到这里,发挥他的经营才能。

徐方干回老本行自然心态好了很多,“大家好着呢,他们都是经历了大灾大难之人,能过上这等每天吃饱饭的日子,不知道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徐硁笑着摇摇头,当一个人经历大灾变后,他们对于生活要求一辈子都不会太高,“走,一起去看看,大伙还缺什么,我好早日派人去苏州采买,这过年必须要喜庆才行。”

一个小镇渐渐在眼前放大,这里就像三年前的扬州江边,笔直的街道将小镇分为几个功能区,最中心的建筑是施工队的办公楼,全镇三千多人熙熙攘攘,虽是冬天,但眼前全是蒸蒸日上的希望景色,比他们身后升起的朝阳还要灿烂。

临时搭建的高台上还有昨天落下的雪花,徐硁拿起手边的纸筒轻咳了一声,原本还在嬉闹的会场渐渐安静,徐硁从不短缺劳工的保暖衣物,但是大冷的天还是不少人冻得发紫,现今抗寒全靠自身属性没有外挂。

“各位兄弟,天气寒冷,徐某也不废话了,徐某来此一是给各位拜个早年!”说着躬身向下致意,台下的人立刻还礼,不少人高喊着“东家,祝你早中进士。”等等喜庆的话语。

徐硁笑着点头接着一挥手,下面抬出十几个大箱子,徐硁走过去打开一个箱子,里面慢慢的都是铜钱,“这拜年不能嘴上说说,现场每一个兄弟都能领到两贯过节喜钱,同时表扬一下雷组长的第七组,他们保质保量第一个完成项目,这一组每人五贯铜钱。”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