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赵云的疑惑(1 / 2)

“子龙叔叔,你觉得这帮少年兵如何?”王易问了赵云一句。

“少使君,云可不敢当叔叔这个称呼,叫我赵云就可。”赵云先是这么说了一句,然后道:“这些少年里,那个丁奉不错,以后可能会是大将之才,可是这么多人,不太可能都成材。如果是练兵的话,把精力用在十几二十岁的精壮身上,更合适一些。”

王易点点头。

这几乎是正常人会有的看法。

养这种少年兵,一般来说,只有一种原因。

那就是蓄养死士。

从小训练起,各种恩义,各种培养,要的就是关键时刻,要么去刺杀敌手,要么去保护主公,一般一些豪门大族都会培养这样的死士,而这些死士往往也是忠贞不二。

可是那也只是小规模的,没有听说谁大规模的培养死士的,同时也是从极小的时候就开始控制对方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有更好的效果。

这些十岁的孤儿们,年纪不上不下的,培养士卒浪费了,培养死士年纪又太大了。

可是实际上,王易并不是要培养死士,而是为未来准备的班底。

十岁开始就培养的职业军人,当然不会是在一线冲锋,随随便便就填了战壕的普通士兵。

而是拥有技能,可以指挥部队的军官。

水准高的,是高级军官,水准差一点的,是基层军官。

更重要的是,这些少年的存在,将会是将来军校的雏形。

而他自己,就是这个军校的校长。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大量的基层军官,会让刘备的军队更加的精干。

王易也不担心尾大不掉,不管是刘备还是自己当这个校长,那么就是这些军官效忠的对象了,而他们作为同学相互之间拉帮结派虽然也难免,可是现在的军制注定了,他们之间就算是拉帮结派,也不可能集体造反。

更何况这种军校还不会只有一家,到时候王易要开,相互牵制之下,当然就更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而且还能够通过军校,将高深一点的文化,普及开来。

之前退伍的那些军人,可以将基本的文化普及开来,而这些预备役的军官们,则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学习一些更高深的知识。

这年头文官武官之间的分际,其实一点都不明显。

诸葛亮的出师表名垂千古,诗词文章无一不精,然而一辈子却在带兵打仗,周瑜倜傥风流,精通音律,却也是名将之资,鲁肃、徐庶、庞统、荀攸、陈宫、陈登、沮授……这些文人哪个不是率领大军,驰骋疆场过?除了很少个人冲锋陷阵之外,比那些著名的武将,都差不到哪儿去。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