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玄幻魔法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第十七章 太祖誓碑

第十七章 太祖誓碑(1 / 1)

南唐平定后,南方诸国仅余吴越国尚存。吴越国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与大宋素来亲近,一直以北宋为宗主国。否则国土面积更为广阔军事力量更为强大的南唐也被大宋精兵毫不费力的攻占,何况小小的吴越国。经过赵匡胤十多年的南征北战,也可谓战功赫赫。但纵观整个宋朝史,除了宋太祖,宋太宗征战较多,其他的皇帝基本处于守成之势,即使南宋被人赶到了海上漂泊,大多数皇帝仍不想夺回中原故地,除了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孝宗皇帝。整个大宋时代实在是文治有余,武功不足啊。但是宋初定下的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也使宋朝在历史上大家辈出,文化昌盛,经济繁荣(据称宋朝的经济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绝对的世界第一)。正是因为客观上的勇武不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大宋仍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积贫积弱”的不良印象。事实上造成这一不良印象的因素非常多,绝不能降罪于某一个单一的因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大宋的国运不佳才会有如此的后果。这并不是后人为大宋统治者的开脱之辞。大宋的最高统治者,充满温度的人文情怀值得千年之后的人们依然纪念他们,尊敬他们。

原来,早在宋建国后的962年,宋太祖就密刻了誓碑,立于太庙最隐秘的房间内。规定只有皇帝祭祀或新皇即位时方可开启。

誓碑内容有三条: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历代帝王基本遵循了这一内容,柴氏子孙得到善待,士大夫地位空前高涨。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走向皆受此影响。大家熟知的大文学家苏轼几次被贬,但终留得性命,才有了这么多留芳至今的大作,苏轼得以生还当然是得益于宋初太祖的这一规定。名臣范仲淹曾感叹道:“祖宗以来未尝轻易杀一臣子,这是盛德之事”。这也是后世人们对宋朝最为称道的地方。纵观中国几千年的皇权历史,唯有宋朝真正做到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承诺。当然在南宋立国后,事实上这一政策有了悄悄的变化,皇权的集中度更高比较之下相权得到了较大的压制。

宋太祖虽夺后周柴宗训之位而建立宋朝,也曾四处征战,灭国几何,也曾格杀降兵无数。但确实也真心对柴氏后裔优待包容,对温顺小国吴越国可灭而保存之且对钱氏礼遇有加,对士大夫尊重无比,确实称的上是一位宅心仁厚的明君,值得后人敬仰。

烛影斧声之疑云。平定南唐后,江南除了吴越国几乎统一在宋朝版图内。赵匡胤终于也可以暂时松口气,休息休息了。是年赵匡胤南游襄阳,西视洛阳,在外多月,几乎没有安定的放松的日子。也许是外出的时间太长,也许是多年的征战,身体透支太过严重。回到开封后,赵匡胤身体就出了问题,终于一病不起。最后在太医的努力下,几经休养,身体有所好转但仍不容乐观。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晚,赵匡胤自己感觉身体不适,召弟弟赵光义到宫中议事。二人边喝酒边谈事,好像期间还争论非常激烈。赵光义几次离开座位,作出避让拒绝的动作。不久,赵匡胤用柱斧(柱斧是玉做的手杖,手柄像斧子,不能伤人。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通常斧子)击打地面,大声说“好做,好做。”之后室内渐渐平静,归于沉寂。直到半夜后,赵光义独自离宫,赵匡胤解衣就寝。这就是大宋历史上疑云重重所谓的“烛影斧声”事件。到四更时,侍寝的宋皇后突然发现赵匡胤情形不对,马上去叫太医,但是等太医赶到时,赵匡胤已停止了呼吸。此时宋皇后年仅三十岁左右,大名叫宋丽华,是将军宋渥长女。在建隆四年应召入宫,后被立为皇后。此时见赵匡胤暴死,马上让太监王继恩传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到了开封府衙,直接叫了赵光义进宫。到了寝宫门前,赵光义直接闯了进去。宋皇后以为是赵德芳来了,未见人就问道:“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道:“是晋王来了。”宋皇后意识到情况有变,只能马上改口说道:“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给官家了。”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宋代的官家特指皇帝,也就是宋皇后是认了晋王为帝了。

第二天,赵光义在赵匡胤的灵前即位,是为太宗。太宗继位,阴谋论在坊间悄悄流传。赵光义弑兄篡位的传说流传至今,但事实上我们认为赵匡胤生前传位给赵光义的意图十分明显。首先,赵匡胤很早就授赵光义开封尹,并封晋王,其次赵普被罢相(赵普一直阻挠传位给赵光义)。再次赵匡胤的二位亲儿子一直没有封王,地位和赵光义相差甚远。期间赵光义扩大势力,赵匡胤也是听之任之,而且多有鼓励。比如赵匡胤还公然夸奖:“晋王龙行虎步,他日必为太平天子,他的福份连我也比不上啊。”这都是有史记载的话,这样的话语决不是随便说说的,完全是赵匡胤在为赵光义造势登基作宣传作准备。因此可以知道,赵光义即位总体是符合赵匡胤的心意的。对于大宋一统天下的大业来说,赵光义即位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宋太宗总的来说,也算是一个有为明君。但是太宗之才能终究比不上他的哥哥-宋太祖。事实上在太祖在位期间,两兄弟就在定都的大事上发生了极大的争议。太祖稳定天下后根据实际情况想把都城迁到洛阳去,并进一步在合适的机会将都城最终迁入长安。这个打算在当时面临北方辽国的严重军事危胁的客观情况下,完全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是一帮没有远见的大臣及赵光义一再反对迁都,赵光义最后跪地说道:“治国之道在德不在险”。此话一出,宋太祖实在是无话可说。赵光义的话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符合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当然不符合。为此产生的后果是,无险可守的大宋政权为了对抗北方辽国,金国的南侵只有不断的增兵增费,最终造成了严重的“三冗”问题。当时的宋太祖虽然没有再谈迁都之事,但完全预料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太祖在当时就指出,晋王的话固然有道理,但不出百年之后,天下民力也将耗尽于此。事实证明此话无比正确。所以从战略眼光来说,太宗终究是远不如太祖了。当然,太宗之所以极力反对迁都,有更复杂的因素在内,比如自己发展的势力主要在开封,京城的粮食供应非常便捷等等各种原因。大宋立国后的前几代君王,总得来说还是不错的统治者,总有自己一些突出的优点。从太祖誓碑的内容来说,大宋确实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朝代,一个比较公平的时代,一个基本能畅所欲言的开放时代。

最新小说: 撼天魔尊 我的师父是小龙女 风之驱魔师 古武皇后你别惹 九星镇天诀 海贼王之征战天下 吞天圣帝 武凌天下 衡灵谜辛 异界异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