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玄幻魔法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四十二章 多管齐下,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十二章 多管齐下,经济建设为中心(1 / 1)

大宋立国之初,即制定了《商税则例》,建隆元年,宋太祖“诏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正式将商税列为国家固定赋税收入。宋太宗淳化五年,宋廷完成了各项条例的制定,对全国商税实行统一的征收政策。宋太祖乾德三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代对于商业发展的管制较前代为宽松,政府下令对商业税有所减省,以利于商业发展。太宗鼓励商业的民展,也为商业的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商业活动最重要的媒介就是货币。宋初统一各个割据政权后首先统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钱币。没有钱币的统一,商业活动的开展阻碍就会非常大。当时江南地区使用的钱币原料是铁,也就是使用的是铁币。不但容易私人铸造也不能在大范围内流通。太宗时期下诏罢用铁币,在江南地区开始统一使用铜币。南唐政权存在时,宋朝严格执行的铜币不过江的禁令解除,宋政权统治下的江南地区也开始流通铜币。同时各割据政权存在时,各地的钱币重量也是不统一的,大小,形状,也是不一样的。各地之间的流通受到很大的限制,各个地区对其他地区的钱币都不太认可。特别是份量少,制作粗糙的钱币更是得不到其他地区商家的认可。太宗针对具体情况,下令每千钱的重量必须在四斤半以上,各州不得私自铸造钱币。江南地区也不得再铸新的份量不足的新钱。民间原先存在的钱币,一律送交官府,按同等价格的铜币兑换。新的钱币采用唐开元时期的铸造方法,制作非常精良,全国范围内统一新制作的铜币。因为料足,制作精良,不易仿冒,很快就是全国得以流通,也得到了广大商家的认可。宋初商业活动的最主要载体-铜币实现了全国的流通,为商业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同样的宋初统一之前,各割据政权的计量工具也是不统一的。各地之间的一公斤的实际货物并不一致,这样的情况之下还怎么做生意。所以太宗时期令相关的管理机构在核查全国范围内的计量情况后统一称法,采用统一的计量工具和计量标准,完成了称法的更新。各地之间的商品流通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计量标准,各地的商业活动在一个公平的基础上得以开展。

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做完后,具体对参与商业活动的各个主体的引导方面,太宗时期主要采用了无为而治的策略。对商人的商业活动基本采用的是不干涉政策,商人想怎么做生意,做什么生意,在什么地方做生意,都由商人自行作主决定。唐代虽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时期,但是商人做生意还真的难,时间有规定,晚上不能做生意。地点有规定,只能在划分好的各种坊中做规定的生意。内容有规定,国家垄断的生意商人不能做。所以唐代虽然也有很多的外国人到唐朝来做生意,但绝没有宋代的繁荣开放。宋代不但早晚时间不限,经营种类不限,太宗还允许商人进入重要的垄断领域如采矿,食盐,粮食,渔业,商人只要有能力统统可以做。为了鼓励商人参与各种政府生意活动,太宗时期还发明了“折中”的交易方式。

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为解决边防军储不足问题,改令商人入纳钱货粮草于沿边州郡,政府给予文券,商人持券至汴京换取现钱,或凭券到江淮等地领取茶、盐,转往指定区域出卖。是宋代的一种食盐专卖办法。由“入中”商人承办食盐专卖的制度,为宋代初期“工商”的主要形式。太宗年间,由于北方边境军需匮乏,下令商人往边郡入纳粮草,称为“入中”。官府按路途远近及物资性质,优价折酬发给商人特殊的有价证券“交引”,商人凭此到指定场所兑支现金,也可据此购买食盐,贩运赢利。发展到后来,政府也不再垄断茶叶,食盐的经营,就是军粮的供应也大部分依赖于商业的活动。政府就是出钱向商人购买粮食,完全成为了一种市场交易行为。

端拱二年(989年),由于军队急需军饷粮草,槯茶制度开始实行折中法,以此通过民间商人运输军用粮草换取茶盐等槯货来保证军队后勤的供应。所谓折中法,即不同产品之间进行相互的折价用以兑换,当时的折中法具体为商人运粮草于边塞下,按照运输距离的长短折算价格,接受粮草的机构发给商人凭证到京师去换取钱财,或者到江淮荆湖地区换取等价的茶盐。由于茶利丰厚,茶商获取茶叶后转卖西北地区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同时政府通过“加抬”“虚高”等优惠价格手段吸引商人运送粮草,因此一时有大量的商人沿边贩运送粮草换取槯货凭引。这对于手中有大量资金的大商人可是一个大大的利好,参与国家采购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得了的大生意。所以“折中”的交易模式对大商人是一个发展的良机。

太宗之所以能称得上是一个明君,宋代之所以被许多的后人所称道,还在于宋代确实是一个有人情味的朝代。太宗对商业活动的大力发展,不但对大商人是一个利好。更在于太宗对低层的老百姓也表现出足够的同情和关怀。比较太宗时期下诏解除了江南地区,两浙地区,淮西地区,岭南地区的渔禁政策,允许老百姓自行打渔打猎,真正的还利于民。不但百姓可以打渔打猎维持生计,甚至也允许百姓进行比较大规模的渔猎活动,老百姓可以以此谋利,也允许商人对相应渔猎活动的货物进行买卖。试想老百姓打到了东西没地方销售那就只能自用了,现在商人被允许参与买卖,老百姓才会有较大的动力进行更多的渔猎活动。不但能自用还能以此赚钱,甚至发家致富。太宗时期对普通百姓的宽容也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也足以显示太宗的亲民爱民的脉脉温情。

当时许多在官府的运输船上讨生活的百姓,如撑船的篙工,掌舵的船员,因为收入微少,所以在给官府干活的过程中也顺便做些小生意,增加些收入。运输过程中因为路途较长,所以船上的员工贩卖一些各地的特产或者捎些小东西赚点费用,也是一个便利的赚钱办法。太宗对这些情况也是了解的,最终针对这些情况也大度的不予追究。太宗对臣子们说道:“百姓在给官府做事的过程中,顺便做些小生意,只要不是太过份,也不要去管他们。只要不妨害官府的正事,不侵害官府的财物,能够让官府的事情顺利办结,对他们的小生意一律不过问。也不允许任何一级官府追究这些人的责任。”宋时的低层人民正是在最高统治者的宽容对待下,生活的质量还是有了大大的提高。也正是官府允许老百姓自由的做些小生意,整个宋代的商业气氛是空前的繁荣。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足以说明了宋代商业的高度发达,街道上的小商小贩经营的生意真的是五花八门,热闹非凡。大家非常熟悉的大郞卖炊饼的故事,也足以说明宋代的底层老百姓只要不怕苦,生活还是很不错的。就一个小小的炊饼生意也能让一家人租得起二层楼的房子,在城市里生活的非常不错。

太宗在位期间,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社会制度总体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给后来的继位者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虽然对外战争中,几次大的战役都没有获得大的胜利,收回幽云地区的愿望也没有实现。但在太宗的努力下,宋朝的版图还是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太宗对宋朝发展作出的贡献值得肯定。从我们普通百姓的角度评价太宗,宋太宗当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

但是继位的疑云历经千年挥之不去,数次北伐无果而终。太宗在后世的评价众说纷纭。伟大领袖对太宗评价又是如何的呢?据说***在读到《宋史・太宗本纪》的赞语“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论焉”时,毫不客气地批了八个字:“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对北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匡义,颇不以为然,多次给予否定性的评价。宋太宗赵炅(939-997),字廷宜,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按照封建帝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作为赵匡胤之弟的赵光义与大宋皇位是无缘的,但最后他居然继承了兄长的皇位,遂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最扑朔迷离的一页。《宋史》上说“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遂”字意味着不是受遗诏而即位的,那么宋太祖可能是暴崩,没来得及拟遗诏。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暴崩和赵光义的继位,至今流传着多种说法。北宋文莹的《湘山野灵》中说: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忽然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赵匡胤心中顿感不祥。他从太清阁下来,传令守宫的宦官打开端门,急召时为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其时已是深夜,赵光义入宫后被延入寝殿。宋太祖与他酌酒对饮,把宦官、宫女都屏于寝殿之外,所以无人目击他们密议的切实情形。近侍宦官只能遥望寝殿的窗棂。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曳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宋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太祖解衣就寝,很快传出如雷的鼾声。然而到五鼓时,一切都寂然无声了。等到人们发现不太对劲时为时已晚太祖已经崩逝了。《湘山野录》未说明这一夜赵光义是否一直呆在寝殿没有离开,是不是他最先报出太祖的死讯。天亮后,赵光义即位,宣遗诏,大臣们哀恸地瞻仰太祖遗容,却见太祖“玉色温莹如出汤沐”。《湘山野录》记述的情况本身就扑朔迷离,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人们赵匡胤死于赵光义的谋杀,看不出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死亡方式。如果是砍杀,定会血流遍地,面色苍白,何为“玉色温莹如出汤沐”?如有合作者,则必先周密策划,但从记述上亦看不出是策划好的。因此《湘山野录》只给后人留下了所谓“烛影斧声之谜,令人耿耿于怀却难下定论。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

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赵光义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皇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亦力主这一说法。《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太祖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议事,夜分乃退。在此之前,赵匡胤已经患病,曾派内侍王继恩到建隆观设黄箓醮。十月二十日,太祖溘然长逝,时在深夜。不知是太祖的遗命还是皇后的自作主张,皇后在深夜派王继恩出宫,召太祖的小儿子德芳前来,其意就是命德芳在灵前继位。而王继恩并没有按皇后的指令去召德芳,乃直趋开封府召晋王赵光义。赵光义闻知噩耗,犹豫不决,说:“吾当与家人议之。”进内许久不出来,王继恩催促:“事久,将为他人有矣。”当时外面下着大雪,赵光义与王继恩徒步踏雪进宫。在值班房(直庐)前,王继恩止住赵光义说:“王姑且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随同前来的卫官程德元主张:“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于是晋王一行直奔寝殿。皇后见王继恩回来,急问:“德芳来耶?”得到的回答是:“晋王至矣。”看到赵光义进入寝殿,皇后惊愕。但她很快明白过来,遽呼“官家”,说:“吾母子之命,毕托于官家。”赵光义流着眼泪回答:“共保富贵,勿忧也!”黎明赵光义即皇帝位。《宋史》上记载了一个所谓的“金匮之盟”: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共同的母亲杜太后临终之际,召宰相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宋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赵匡胤何以能得天下,匡胤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杜太后却说:“你说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宋太祖泣拜接受母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宋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赵光义为了显示其即帝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所谓的“金匮之盟”,很可能是宋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宋太宗赵光义继帝位之后,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此后的皇位继承。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廷美传回宋太祖之子德昭。这是宋太宗所不愿意看到的。自古帝王传承多为父死子继,宋太宗也不例外。为此宋太宗绞尽脑汁,一一排除传子过程中的障碍,这一过程充满血雨腥风。宋太祖去世后,留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宋太宗继位之初,封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宋太宗征辽时,德昭从征幽州。高粱河之战,宋军惨败,太宗只身逃脱,一时失踪。这时有人提议立德昭为帝,此议因太宗生还而自然作罢。回京后太宗因为北伐不利,便久久搁置此前平定北汉之赏,激起将士纷纷议论。于是赵德昭便为将士们请赏,认为即使与辽作战失败了,还是应该赏赐平定北汉有功的将领。宋太宗听极为不悦地说:“待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此言一出,暗伏杀机,德昭惶恐万分,低头垂泪,默然而出。德昭所处地位本已微妙,而叔父那番话分明又是怀疑他有夺位之心,日后难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满腹忧愁竟无处诉说,顿生短念,回来后便自刎身亡。德昭死时年仅29岁。两年以后,德芳又离奇地“病死”年仅23岁。于是“金匮之盟”中提到的宋太宗的三位皇位继承人只剩下秦王赵廷美了。太平兴国七年(982)三月,有朝臣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宋太宗遂罢廷美开封尹,授西京留守。当宋太宗向赵普询问是否传位给廷美时,赵普揣摩到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还要再错吗?”这句话大获太宗赏识,更坚定了传子的决心。随后赵普以廷美谪西洛非便,教唆知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于是宋太宗下诏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雍熙元年(984)廷美至房州,因忧悸成疾而卒年仅38岁。赵廷美死后,赵光义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传位给儿子了。

***在《宋史・太宗本纪》的赞语上批注了“不择手段,急于登台”八个字,表明他倾向于赵光义“不择手段”谋杀其兄赵匡胤而抢班夺权之说,他对宋太宗即位前后的所作所为显然是鄙视的、批判的。费尽心机的赵光义没有想到,他自己家的事也很难办。赵光义先立长子赵元佐为储君。但赵光义迫害赵廷美时,元佐极力营救。廷美死于房州,元佐得讯后,悲愤成疾,竟至发狂,被废为庶人。赵光义又准备立次子陈王赵元僖为皇储,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元僖被宠妾张氏误毒而死(又说元僖因自身的疾病突发而亡)。最后在寇准的支持下,赵光义立襄王赵元侃为太子,改名恒。太宗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道:“真社稷之主也!”***读过的《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宋太宗诏立太子赵恒,在册立庙见回宫途中,百姓皆簇拥雀跃,欢呼“少年天子”,宋太宗听了很不高兴,召宰相寇准说:“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寇准向他道贺说:“此社稷之福也。”他才有所“醒悟”而转怒为“喜”,请寇准喝酒,“极醉而罢”。

最新小说: 撼天魔尊 我的师父是小龙女 风之驱魔师 古武皇后你别惹 九星镇天诀 海贼王之征战天下 吞天圣帝 武凌天下 衡灵谜辛 异界异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