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纪念(1 / 1)

大宋建武四年初夏,利州西路,西北边塞,沔州城南,汉水河畔,忠烈祠。


晴空万里,白云之下,厚土之上,群山环绕,高树拱卫。


连绵的墓碑前,大宋皇帝赵竑居中,文武官员魏了翁、胡梦昱、范钟、郭正孙,余玠、曹友闻、王坚等在其后,数十位大宋边军将臣队列整齐,面对着英烈之魂,脱帽默哀。


“奏唱!”


主持祭祀的官员大声呐喊,令人肃然,曲声响起,人人肃然,武将们更是个个挺直了身子。


不由自主,赵竑跟着领曲的军人们唱了起来。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文武官员,无论年龄老幼、官职高低,纷纷跟着曲子,唱了起来。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好一个《满江红》!


两年前的汉中一战,无数将士的鲜血,不就把汉水染红了吗。


“由大宋天子宣读祭文!”


祭祀官员的声音再度响起,赵竑面色肃穆,他拿起祭文,大声读了起来:


“维大宋建武四年癸巳年五月丙寅,大宋军民谨致祭于大宋烈士灵前:


夫闻守在四夷,先贤之训。去故鼎新,于初有衅。壮士怀德,寄身锋刃。魄毅鬼雄,金石为震。忆昔……”


赵竑声音铿锵有力,慷慨激昂,许多将臣心头凄然,许多感性之人,不禁落下泪来。


汉中一战,虽然大获全胜,但也是一场惨胜,三万多军中同袍,永远留在了汉中大地上。


再加上几年前蒙古大军入侵,西夏灵州城和利州西路,大宋边军将士死伤数万,西北边军损失,可谓巨多。


“既登车而不顾,唯取义而忘旋。扫积威于四世,振民志于百年。岂忠魂之入梦,洵来者之寓情。我民则富,我国则强。明明赫赫,立于东方。英灵所视,既乐且康……”


赵竑读完,祭祀官员大声喊了起来。


“敬礼!鞠躬!”


赵竑和所有武将脸色肃穆,都是举手敬礼,文官们则是深鞠一躬,以祭亡灵。


“鸣枪!”


“砰!”


“砰!”


军人们举枪,扣动扳机,鸣枪声不断响起,惊动了陵园中的无数鸟儿,它们扑棱棱振翅高飞,在陵园上空盘旋。


酒洒在了一座座墓碑前,花圈堆满了墓碑周围,许多人痛哭流涕,赵竑心头,也是黯然。


他亲历过兴元府守城战,也亲眼目睹了宋蒙两军惨烈的冲阵场面。大宋将士悍不畏死的厮杀场面让他震惊,甚至有些恐惧,有些感慨。


一个被唤醒的民族多么可怕!一个觉醒的发出怒吼的东方巨人,必会震惊于世界!


可国家昌盛的根本,都是建立在军人的流血牺牲上。


“勇士们,安息吧!”


赵竑喃喃自语一句,又鞠了一躬。


南宋小朝廷自己作死,玩权玩政治,却把宋人变成了第四等公民,何其无能,何其悲催!


大宋,可是有七千万子民啊!


“陛下曾经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他们为国而死,死得其所,朝廷也没有亏待他们。陛下就不必过于伤心了。”


新任四川制置使胡梦昱,不得已跟着赵竑鞠躬,在一旁低声劝道。


自丁亥年以来,六年的时间,西北战事不断,阵亡的数万将士都入忠烈祠祭祀。


皇帝即位之初,即倡议在西北边塞修建忠烈祠,他当初也是内心反对。如今看来,却是正合军心,再也正确不过的选择。


“陛下,他们都是我大宋的英雄,后人会世世代代祭祀他们的!”


余玠神情严肃,跟着在一旁上奏。


“汉中一战,阵亡将士和重伤将士的抚恤与安置,都到位了吗?”


赵竑下意识问道。


“陛下放心就是。此事事关军心,臣等已经安排妥当,绝不敢有丝毫懈怠!”


范钟、郭正孙和赵彦呐三位边臣一起肃拜行礼


赵竑点点头。此事早已上报朝廷,范钟郭正孙等人,应该不会欺上瞒下。


“朝廷善待将士,他们也爱自己的朝廷。陛下是我大宋历朝君王中,最爱兵爱民的君王。也正因为如此,将士们才舍生忘死,甘愿为国牺牲。”


曹友闻的话语,一针见血。


没有刺身,没有贼配军,没有了地位低下。饷银充足,有赏田,家人有照顾,还有军人优先。


国爱其民,民爱其国。放到军人身上,也是一样。


赵竑点了点头,话语里也是沉重。


“秋日北伐,到时不知又有多少将士浴血沙场,再也不能回来。想起来,朕就觉得心疼。”


蒙古大军虽然折损过半,但元气还在。况且蒙军坚韧耐战,到时候又是一场场鏖战,死伤又是无数。


“陛下,身为大宋军人,本就是保家卫国,战死沙场,也是我辈的心愿。如今我西北边军,人人都想建功立业。为了此次出征,军中将士纷纷请战,光是抚慰那些不能去的骄兵悍将,就已经让末将等人头疼死了!”






王坚愁眉苦脸说道,曹友闻余玠等人都是摇头。西北边军30万兵马,只能抽一半兵马北伐,的确要安抚一下众将踊跃请战的情绪。


赵竑微微一怔,随即欣慰地点了点头。


军人地位的提高,后勤的大量投入,一场场的胜利下来,大宋军人的血性,完全被激发了出来。


“胡梦昱,四川向陕西移民,还顺利吗?”


想到了陕西,赵竑下意识脱口而出。


“陛下,臣春耕前统计了一下,自我军收复陕西,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四川共移民70余万。如果我大宋王师收复了中原,只怕移民的川中百姓更多。”


胡梦昱轻声说道,微微有些尴尬。


“陛下,移民之法备善,多要归功于原西夏路安抚使史嵩之,使得臣可以借鉴,省去了不少麻烦。”


“史嵩之是个人才,可惜心术不正,朕看错了他。”


赵竑摇摇头,无奈地一句。


“移民,还是要坚持不懈,陕西人口至少也要达到不低于150万。”


按照大治时10的人口增长率,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陕西的人口才能达到300万。因此上,移民还得继续。


“范钟、赵彦呐,大军北伐,至少要准备一个月的粮草,不会有问题吧?”


赵竑的目光,投在了河西路安抚使范钟和汉中安抚使赵彦呐两位封疆大吏身上。


河西和汉中两路,都是大宋的西北粮仓。陕西百废待兴,河西路和汉中路供应粮草辎重,当仁不让。


“陛下,截止月初,河西路和临洮路已经转运粮草至陕西长安,足够大军三个月之用。请陛下过目!”


范钟早有准备,代表二人发言,递上账册,赵竑接过,打开仔细观看。


“小麦10万石、黄豆5万石、黑豆10万石、稻米30万石、咸菜3000罐、铁锅5000口……”


赵竑点了点头,合上了账册。


西北边军也有稻米,那是因为超过一半的边军都是川人。而河西路西夏路临洮路三路,多数将士喜欢面食。


“朕看这账册上,豆类达15万石,这是为何?”


经常查看奏折,军中使用,赵竑也算清楚。只是,这西北军中需要的豆类,确实量大的太多。


“陛下,我西北军中有十万骑兵,此次出征的骑兵就达七万。战马太多,需要的豆类自然比东南边军需要的多上许多。”


西夏路戎帅曹友闻的解释,让赵竑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西北边军,十万骑兵!


万骑冲阵,谁与争锋?看来大宋边军缺少骑兵的顽疾,在本朝荡然无存了。


“郑途,西北边军北伐的弹药兵器供给,有没有问题?”


看到小胖子郑途,赵竑脸色变得温和。


和田义一样,郑途这位胖乎乎的年轻人,天南海北,为大宋兵工事业,可谓是立功不少。


“陛下,且听臣奏来。”


和范钟一样,郑途也是拿出了账册,仔细向赵竑介绍。


上行下效。看来,赵竑拿数字说话的习惯,已经在这些文武大臣中普及。


“陛下,北伐兵器火器供给,已经准备妥当,且在长安辎重库房的有:9斤铁球20万枚,7斤和5斤铁球各30万枚;霰弹开花弹1万枚;重型火炮500门,中型火炮700门,中型子母炮500门,后膛线膛炮200门,短管炮200门;头盔铠甲护具……”


郑途禀报完毕,赵竑微微颔首,众臣都是连连咋舌。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这句话,可谓再恰当不过。


就比如这炮弹,光是实心铁球,重量就达600万斤,拼的不就是钢铁产业吗?


还有这开花弹,一颗炮弹就值200贯钱,光这1万颗开花弹,就得200万贯。这拼的不就是谁的国库充裕吗?


“陛下,后膛线膛炮可为军中利器,足可以打出五里开外。陛下,此次北伐,我大宋边军一定要打的鞑靼落花流水,一举恢复两河故地!”


“陛下,开花弹和震天雷也是如此。开花弹杀伤力大不说,对方更是无处躲藏,可为攻城破敌利器。震天雷不用点火,相当于每个将士人手一门小炮。对我大军北伐,可谓是如虎添翼。”


作为西路军主帅,余玠和曹友闻都是兴奋,先后说道。


西北两大兵器制造分司,沔州分司和兰州分司,再加上去年在陕西长安扩建的铁厂,足以保证西北边军北伐所需的火器生产。


“陛下,如今我大宋陆续在陕西集结,只待天凉北伐。陛下要不要去一趟长安,见一下军中将士?”


余玠的眼里,充满了期待。


“当然要去!长安城是什么样子,朕做梦都想去看看!”


赵竑断然说道。


他此番巡视西北边军,不就是来鼓舞士气的吗?


上一次本来要去陕西,因为太后杨桂枝病危,不得不返回临安城。这一次来西北,本就是为鼓舞北伐西路军士气,当然要去。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城,还是那个万国来朝、雍容华贵的天朝国都吗?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