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有无数生活技能 > 第三十章:不小的数目

第三十章:不小的数目(1 / 1)


哪怕是稍小的烧火树枝。

也基本找不到多少。

闽广地区经过两宋以及前元的发展。

到了明代中期也算是人口较多的省份了。

小的山林都被开垦成了横田。

不适合种植的地方。

在洪武年间,也都被朱元璋下令种上桑树。

桑树是福建重要的资源物。

不能随意去砍伐使用的。

幸运的是,福建的冬天算不得寒冷。

不需要过多的取暖物资。

这也是自宋朝后,南方经济逐渐强于北方的主要原因。

中原地区在经过多朝的砍伐消耗后。

冬天取暖的成本逐渐膨胀。

在南方粮食补充上来后。

北方地区便更加难生存了。

张洛内心思绪了一阵。

西方的近代工业革命不光是提高了机器的作用。

重点是高效的机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煤炭,石头,还有天然气的发现。

让隐藏在地底的能源代替了传统的树木。

从而使生产力急速发展。

故而使得工业机器拥有了,强于肉体几百倍的作用。

想回到闷炉制盐法。

明朝的闷炉法最大的缺陷就是耗料大。

这也是盐场里的盐匠又被称为炉户的原因。

盐匠的主要工作就是烧炉。

从洪武年间设计灶炉户籍开始。

就允许炉户使用附近的农田和芦苇地。

小部分盐场还允许炉户上山开采树木。

但到了嘉靖年间。

盐场周边的山林都出现了开采过甚的情况。

一些芦苇田也因为过度的开采,慢慢枯竭了。

到了这种地步,炉户们需要向周边官府请求材料支援。

有了烧火的燃料才能产出盐来。

装好了精盐之后。

张洛又想起了晒盐法的一个缺陷。

东南沿海地区再过几个月会进入台风多发时。

到了那个时候,经常看不见太阳就晒不了盐了。

张洛还是得抓紧时间多制点盐。

将石盘多凿些出来。

趁着春季好好的大赚一笔。

忙活了几天后,到了月末。

张洛叫来小愣子张旺生说道:

“今天鬼市应该开着吧?”

张旺生看到张洛这几日。

上午在海边忙活。

下午在厢房里张罗。

也不明白,张洛为了一斤十几文的粗盐在搞些什么。

十几天繁忙下来。

制出的粗盐不过七八十斤。

加起来才七八百文。

离县衙要交的三十多两罚银可差远了。

福建的粗盐本就难卖。

县里盐场产出来的官盐。

也就十文钱一斤。

很有可能根本卖不完。

鬼市本来就有几家卖粗盐的。

已经有人卖了。

为什么非要买张洛的呢?

可是看到张洛一个书生都这么上心。

张旺生自己也没有挣钱的本事。

小愣子也只能带着孩子们跟着张洛奔波。

听到张洛又打算去鬼市。

张旺生揉了揉眼睛说道:

“今天鬼市开着的,张洛哥打算去卖盐吗?”

“打算上手试试,这里鬼市有哪些规矩?”

“卫所里有鬼市买卖经验的人吗?”

张旺生一脸不解的说道:

“在鬼市卖东西,只要和当日的市吏交代好就行。”

“等到结束收摊的时候会有人来收税。”

“如果咱们在后阴街摆个摊。”

“一夜交几十文固税就行。”

“张阿公以前是这么说的。”

“有经验的人,我们直接去摆摊不就行了吗?”

张洛解释道:

“你一个小娃娃,我的身材过于招摇。”

“不适合直接在鬼市摆摊。”

“卫所里有平常点的人吗?”

“越普通越好。”

张旺生不明白为什么张洛那么小心。

但他还是说道:

“张阿公的大孙子并哥哥去过鬼市。”

“咱们要不试试找他帮忙?”

张洛点头同意。

立马让张旺生找来张并。

请他和张洛一同前往。

现在张洛在镇海卫的声望很高。

众人都晓得张洛是个有能力的读书人。

张并自然是当场答应下来。

张洛带上几斤精盐。

和张旺生,张并一起前往鬼市。

一路上,张并没有问过一句话。

老实巴交的在边上走着。

张洛听三爷提起过张阿公家的长孙。

张并今年有二十出头了。

但依然没有成亲。

在封建时代二十岁没有成家。

算的上大龄剩男了。

镇海卫上像张并这样的光棍。

基本每家都有一个。

军户成亲难。

这种情况到明朝中期算是一种常态了。

明朝开国建立的军户制度。

算的上是一把无形的锁链。

这把枷锁不仅存在军卒身上。

也锁在了军卒的家庭上。

张阿公家是军户。

现在当兵的是张阿公的大儿子。

也是张并的叔叔。

但这并不代表张并就安枕而卧了。

如果张阿公的大儿子出了事故。

那张并就有从军的风险。

当了军户的媳妇。

就代表生出来的儿子会有拉去参军的可能。

自家的孙子,曾孙摆脱不了军户的身份。

随时可能会被拉去当兵。

敢问那一家的平常女子。

会冒着绝嗣的风险去嫁给军户?

有人提出可以娶军户家的女儿,内部消化。

福建古时候长期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

男女比列极度失调。

军户家的女子如果有机会。

不会愿意去嫁给同卫所的军户。

而是更想去外嫁,脱离军户的枷锁。

这是镇海卫大量光棍存在的重要缘故。

成亲变得越来越艰难了。

没有妻子,张并的性格越来越孤僻。

除了跟爷爷学种田。

几乎不会走出家门。

等到三人来到鬼市。

张洛将身后的六盒精盐交给张并说道:

“并哥,这是六斤精盐。”

“到了后阴街摆个摊下来。”

“你就按八十文一斤的价格卖好了。”

什么?精盐!

听到精盐二字。

张旺生和张并都吃了一惊。

张洛在滩涂上制盐。

这事全卫所都清楚。

不过卫里的人都说张洛制的是粗盐。

怎么粗盐成精盐了?

张旺生连忙打开一个木盒。

用手沾了一点尝了尝。

嘴里一丁点苦味都没有。

真的是精盐!

天哪,张洛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明明自己在海边看到成盐都是苦的呀。

张旺生这才反应过来。

张洛这些天下午都在厢房里做事。

果真,张洛熟读百书。

有能将粗盐变精盐的秘方!

六盒精盐就是五百多文钱。

一天就挣五百文。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