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三百三十八章 国之利器

第三百三十八章 国之利器(2 / 2)

眼前这位年轻人说的沒有错,只要手中有着坚实的盾牌,就沒有一个国家敢于在窥视我华夏一眼,精神、文化无一不传承我中华的日本人可以从无到有,用几十年的时间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有着泱泱五千年文明史的我中华为何不能真正雄起在这世界的东方。

尤其是杨震最后的几段话,让这些教授们心中早就已经平息的热血又一次的沸腾了起來,让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失望的他们,又重新点燃了希望,国之利器,这句话无疑像是给几位先生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样。

而对于杨震來说,做通了这几位教授最关键问題上的工作,剩下來的几样,可就好办的多了,毕竟与有些惊世骇俗的第一条相比,剩下的东西虽然也算是划时代的东西,但远不如这样震撼人心。

尽管几位先生对于他的这些超前想法,也感觉到惊讶,但是远不如之前的那些给他们带來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几位教授在听的很仔细的同时,不断的在小声的私下讨论着一些远离以及完成这些项目所需要的人手。

相对于其他还有些保守的几位先生來说,那位性格有些急躁的束星北教授,更是将晶体管的完善与雷达的逆向仿制包揽了下來,不过他要求将他从浙江大学带來的几位学生,都加入到自己的研究组织來。

对于他的这个要求,杨震沒有表示任何的反对,不仅仅是束星北教授,对于其余的几位教授,杨震除了点名王淦昌先生必须要参加核武器的研制之外,其余的助手几位教授可以优先的挑选。

不过杨震要求几位先生,抛弃门户之见,尽可能的多带一些学生,毕竟那些刚刚毕业的学生,在很多方面只能算是一个菜鸟,按照部队上的传统來说,都是一群新兵,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这些教授的提点和帮助。

不过这几位先生答应了归答应了,必要的设备也已经搞到,可以用來提取浓缩铀的资源也找到,但却并不意味着杨震的这个计划会有序的进行,在计划的全面展开之后,杨震万万沒有想到,第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題,居然是绥棱境内砂岩型铀矿的开采问題。

对于对地质学一窍不通的杨震來说,他压根就沒有想到过眼下基本开采的岩铀矿石,与根据地内主要为砂铀矿开采的区别,他关心的只是核武器的结构和组成,以及研制方式,压根就沒有想到铀矿和铀矿之间,因为种类不同,开采和提炼出基本铀的方法还不一样。

他还以为铀矿的开采方式,与别的矿物开采差不多,关键是在提炼上有着极大的区别,单单就一个砂铀矿的开采问題,就整整的拖延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全得以解决,而砂铀矿的开采与提取,只是研制过程中遭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而已。

还有离心机的仿制问題,也困扰了许久,有了图纸和核心技术,并不意味着能制造出來符合标准的同类设备,东北根据地脆弱的工业基础,使得对这两种设备的仿制迟迟无法完成,虽说在实验室内完成了基础的仿制,但是却是无法大规模的制造,直到四五年初,才在吴征铠教授带领的课題组整整四年的苦心钻研之下,解决了生产工艺的问題。

还有进行铀浓缩时候需要所消耗的巨大电力,也成为抗联的一个相当严重的负担,虽然在四二年利用美国进口的一批发电和输变电设备,在林口专门新建了一个大型的火力发电站,却依旧有些供不应求。

甚至为了满足铀浓缩的巨大电力消耗,抗联将从孙吴日军修建的火力发电站内的几台德国造的火力发电机,也调拨给了提纯工厂,并同时将牡丹江电厂新扩充的发电能力一半也调拨过去才勉强够用。

而整个研制过程,从一九四二年初全面展开,却是因为一系列的技术上难以克服的原因,以及资金投入无法充足满足需要,直到五年后的四七年才完成最后的基础设计,并提纯到足够制造第一批实验研究用五枚核弹头的核燃料,其中铀弹两枚,更为先进一些的钚弹三枚。

但是因为沒有合适的试验场,实爆实验却是始终无法开展,直到四八年底新疆完全解放后,才在罗布泊的荒原上修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个核试验基地,到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真正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并在四年爆炸了第一枚氢弹,完成第一次的热核实验。

与进展缓慢的原子弹相比,导弹的发展却是要快的多,在战争结束前的一九四四年,抗联的第一台火箭发动机就完成了试车,在第二年第一枚使用液态燃料,射程在九百公里的短程弹道导弹就成功进行了实验,并在四七年,即实现了实战化的部署。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