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新山海录 > 第五十一章 定策 (下)

第五十一章 定策 (下)(1 / 2)

见无论是老成谋国的李成山还是锐意进取的刘青山,都赞同海路运输,甚至连一开始不看好的谢伯温也没有再出言反对,至正皇帝不由得也有些心动。

倒是魏公公眼珠一转,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低声说道:“陛下,军国大事,按理来说,奴婢不应多嘴。能解决大都的粮食运送,当然是天大的好事。只是奴婢听了半天,也没看到如何解决长安的问题啊。大都再重要,也不是京城啊!”

他这番话倒也没毛病。毕竟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京城,北线反而好说。

绕了一圈,还是回到了刚才李成山提出来的问题,还是得打红巾军。红巾占据了黄河枢纽和运河要道,不清理出河道,长安还是没办法水陆联通。

谢伯温道:“京城里边的禁军现在不足十万人,拱卫京畿都捉襟见肘,不可能再出长安了,新任禁军统领端木赐正在加班加点的重整禁军,重建在亳州被打残的十二卫禁军,但短期内怕是难见成效。”

“中州的洛阳万户府已经升格为中州都督府,骁骑大将军冯胜为大都督。冯大将军论资历仅此于两位枢密使,本身也是天命大修,有他亲自坐阵中州,招募五万民壮,以为守军,再加上周王殿下补充齐全的亲军指挥使能有六万人,中州防线不说可以稳如金汤,但短期内应当无虞,不过也只限于守,要是东进,绝无可能。再往东边,郑州万户府虽说也在重建,可郑州离汴梁太近,一旦有事,能守多久都是个问号,兵力总归是捉襟见肘。如今,朝廷精锐尽在北疆,中原委实是无兵可用了。”

李成山缓缓道:“丞相,老夫认为,北疆和中原处于守势,自然是老城谋国。这两个地方太过重要,容不得半点闪失。不过,有守必有攻,否则久必生变。更重要的是,朝廷绝对不能给江淮红巾喘息的机会,否则真要他们站稳了脚跟,再想消灭就麻烦了。”

谢伯温点头道:“然则老国公有何高见?攻的话兵从何来?将又由谁人担任?”

李成山道:“江南从来都是鱼米之乡,今年虽有水害,却也控制得当。更兼多年没有兵灾,余粮剩米应有一些。供应京城乃至北疆虽不能说绰绰有余,但抽调一部分总该是没有问题。同样的,南人虽不善战,但毕竟兵员未损,单单江南就有二十万大军,如果加上两湖,那三十万也有。应当令江南集结重兵,或出金陵,或出扬州,不指望他们能打赢红巾乱军,但却要不但骚扰蚕食,拖住其一半的兵力,令红巾乱军一刻不得清闲。”

李成山也知道江南军的水平,因此没把话说死,只是要求其北上,拖着一部分红巾的注意力,不让其有稳固发展的机会。

谢伯温苦笑道:“老国公,您这嘴皮子动动是容易。可江南本就承担了朝廷七成的税赋,这如果再要求其调兵,一个弄不好,江南也反了怎么办?要知道,江淮和江南不过一江之隔,香教在江南,尤其是江右暗藏了多少人,北斗司和通政司到现在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旦江南兵北上,他们能不能打仗先不说,一旦江南空虚,这后果如何可很难讲了。江南若是有事,那恐怕才是真的麻烦!”

李成山看似无意地道:“有张平章和楚王殿下在江南,江南自然是安稳的。”

谢伯温摇摇头道:“张平章和楚王殿下此次巡视江南,最重要的还是筹集粮草,这本来就不是什么让江南人愉快的事情,还是不要在这个时候节外生枝,过分刺激江南士绅了。”

李成山作为北地世家,其实对南方的门阀是很有警惕心的。一有风吹草动,就想着削弱其实力。现在难得有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谢伯温却不同意。不过平心而论,谢伯温所言倒并非没有道理,一旦江南出了乱子,那恐怕真的是末日来临了。

当下,李成山也沉默不语,似乎是在咀嚼其中的意味。良久,他长叹一声道:“既如此,只有从东往西攻了。”

“从东往西?”

“嗯,在山东行省集结重兵,出济南,过泰山,先收复曹州和兖州。一旦曹州和兖州重回朝廷手中,下一步是合围汴梁还是南下徐州都从容多了。”

李成山最后的意见得到了包括至正皇帝在内的一致的认同。

陈公公清了清嗓子道: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