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都市言情 > 古董局中局·全新修订版大全集(共4册) > 第一部 第一章 为古董界掌眼的神秘组织五脉“明眼梅花”1

第一部 第一章 为古董界掌眼的神秘组织五脉“明眼梅花”1(2 / 2)

这个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梅花五瓣为一聚,意为结义或者聚首——刘局是打算把《素鼎录》背后隐藏的那个什么东西,跟其他四瓣合到一起。

刘局从椅子上站起来,背着手走到窗台边,把窗帘往里拽了拽,神色也变得郑重其事:“小许,你说古董这一行,最重要的是什么?”

“别买假货。”

“不错。

古董这一行变化万端,但归结到最后,就在两个字上打转:一个‘真’字,一个‘赝’字。

古董这个行当几千年来,说白了就是真伪之争,正赝之辩。”

说完刘局用手慢慢摩挲茶盘:“有人做旧,就有人掌眼。

有人被打了眼,自然就有人帮着砸浆。

这五个茶碗,分别代表五条鉴宝的源流。

这五脉传承久远,掌的是整个古董行当的眼,定的是鉴宝圈的心。

只要过了他们的手,真伪就算定了,全天下走到哪里都认。

所以五脉凑在一起,又叫做‘明眼梅花’。

玩古董的人去鉴宝,听到这四个字,都服气。”

“我怎么都没听说过?”

我自己好歹也做了好几年买卖,可对所谓“五脉”却闻所未闻。

刘局的话越听越悬乎。

“那么你听过中华鉴古研究学会么?”

“这个听过。”

我点点头。

玩古董的,多少都听过这个学会的名字。

它虽不是国家机构,但也算得上是民间专业级的鉴定机构,不过它比较低调,只偶尔会在一些重要的鉴定会或拍卖会中出现,我这层次,还接触不到。

刘局道:“这个学会,就是五脉传人整合而成,不混到一定层次是不知道的。

它代表了一种身份,一种地位。

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人会告诉你。”

“我以为解放以后特权阶层早就被打破打烂了呢……”我咕哝道。

刘局却正色道:“这五脉一不欺行霸市,二不倒买倒卖,靠的是一手识真断假的本事,一直替整个圈子扛鼎掌眼,从未含糊。

这是技术,是受国家保护的。

虽然‘文革’浩劫中五脉受的冲击不少,但气脉仍在,乘时而起,成立了中华鉴古研究学会。

你看改革开放以后古董业这么兴旺,就有明眼梅花在背后的功劳。

你可知道,靠的是什么?”

“真。”

我只说了一个字。

权威的鉴定机构,都有这么一条原则:绝不做伪。

试想一下,一个鉴定机构靠的就是公正中立的信誉,如果自己也造假,那岂不是等于给自己当裁判了么?

再者说,鉴定古董的人,必然对造假手法熟稔于心,如果他们起了伪赝之心,那危害将是无穷无尽。

所以好的鉴宝名家,都绝不敢沾一个“赝”字——只要有那么一次犯事,就能把牌子彻底砸了。

刘局满意地点点头:“去伪存真,正是鉴古学会的原则所在。”

我问:“您为何对我说这些?”

刘局似笑非笑:“你还不明白吗?

你们许家,就是那盏扣翻的茶碗。

五脉梅花,独缺你们这一门啊。”

我脑子轰隆一声,这都什么跟什么?

我可不记得我家跟古玩有一星半点的联系。

我家是最普通的那种家庭,住的是学校大院,两室一厅,家里摆的不是盆栽就是马恩列斯毛全集,墙上挂着几条毛趣÷阁字横幅,都是我爹星期天自己写的,平时来往的都是普通教职员工——怎么看都跟深宅大院里一群古董贩子扯不上关系。

他们去世以后,我整理他们的遗物,除了那本书以外,一件解放前的物件都没有。

可是刘局的话,我又不能不信。

我对许家的印象,其实只是对我父亲这一代的印象,至于许家在解放前如何,我爷爷是谁,做过什么,他从来不和我说。

若不是无意中发现家里头藏着这么一本《素鼎录》,我都未必会踏上这么一条路。

现在看来,这事可比我原来揣测的要复杂得多。

刘局刚才在茶阵里摆出五梅聚首之形,这是打算把我重新叫上梁山入伙?

听刘局的口气,明眼梅花是隐在藏古界深处的民间团体,那么为何他一个政府官员会参与进来呢?

还有,刚才鉴定那枚汉印,到底是我适逢其会,还是他们早布置好的考场?

诸多思绪像灌肠一样稀里呼噜地冲进我的脑仁里,让我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时候忽然传来敲门声,秘书走进来说:“刘局,时间差不多了,他们都等您过去呢。”

刘局抬腕看看手表,对我说:“我找你过来,不是叙旧,而是有一件国家大事,需要你的协助——但今天我还有点别的急事。

我让小方先送你回去,时候到了,我会派人去找你。”

不知为何,我松了一口气。

今天晚上我听到的事情已经太多了,得消化一下才行,不然脑子会爆炸。

我本来还想问问他,这次鉴定能有点辛苦费没有,但看人家那豪迈的气概,没好意思开口。

刘局转身离开,我被秘书带出了大楼,果然方震还在门口等着。

他看我出来了,递了根烟给我。

我说不会,他也不勉强,自己叼起来,拉开了红旗车的车门。

我们按照原路返回,一路上方震都盯着车窗外头,不吭声。

我实在忍不住,问他:“刘局到底是什么单位的?”

方震回答很简单:“有关部门。”

“和什么有关的部门?”

方震摇头:“该说的,领导会亲自告诉你;领导觉得不该说的,我不能说。”

既然人家不肯说,我也不好继续打听,只得闭目养神。

可是我根本静不下来心思,脑子都是那五个茶碗在兜兜转转。

接下来的三天里,风平浪静,就好像刘局从来没见过我一样。

方震也消失了,但我猜这家伙一定隐藏在琉璃厂附近的什么角落里,面无表情地注视着我这家四悔斋的一举一动。

这三天生意和从前一样,每天来那么四五拨人,问的比买的多,中间房东还来了一次,我苦口婆心给他做思想工作,终于又赚得一个星期的时间。

尽管有这些俗务缠身,可我的心境和从前大不相同了,一看人进来,先琢磨这人知道不知道“明眼梅花”,听没听过五脉源流,又不敢问出口,整个人都快魔怔了。

三天下来,居然一趣÷阁买卖都没做成,真有点心疼。

当然,想得最多的,还是我们家的事。

我爹肯定是有事瞒着我,不然对从前的事不会一点都不提。

我记得小时候也问过爷爷在哪里,一提这个,我爹就生气,抄笤帚疙瘩揍我屁股,所以我也没敢细问——可惜他已经过世了,没法从坟里爬出来告诉我真相。

我们家又没什么亲戚,一时间真教我无处去查访。

这一天,我一大早开张,百无聊赖地坐在柜台后,翻着账本,心里盘算着这个月房租该怎么结。

从店外头忽然进来两个人,一老一少。

老的我认识,是那天参与鉴定汉印的专家,刘局叫他郑教授;小的跟我年纪差不多,戴着一副墨镜,穿着花衬衫,扮相流里流气的。

郑教授一看到我,立刻点了点头:“没错,是他。”

我一愣,还没说什么,那小青年走上前来,上下打量了我一番,很不礼貌地问道:“你是许愿?”

“您两位有什么事?”

郑教授刚要说话,就被那个小青年给拦住了:“你小子年纪也不大,能耐倒不小,把我老师的面子都驳了。

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哈。”

我听着他的语气流里流气的,有些不善,不像是夸奖。

小青年从怀里掏出一枚玉佩,轻轻搁在玻璃柜台上,拿无名指点了点:“哥们儿我也是少年,咱们俩少年就不说老话了。

我姓药,叫药不然。

你这儿不是经营金石玉器么?

哥们儿手里有件东西,看你收不收。”

我心里咯噔一声,心想果然来了。

他这个举动,在古玩行当里有个说法,叫做“斗口”。

斗口这个词本来是旗人玩鸟的术语,意思是斗口不斗手,不玩真的。

后来演变到古玩行当,就成了卖主儿不是真的要卖玩意儿,而是要考较收宝之人的眼力。

这种试探是明目张胆的,几乎可以算是一种挑衅,一般只有卖主儿跟收宝的有深仇大恨,成心要砸人招牌,才会这么干。

可我跟他能有什么仇呢?

估计是这位老教授被削了面子,所以找来自己的学生砸场子了。

药不然看我面露犹豫,冷笑道:“你要是不敢收,哥们儿可就拿回去喂狗了。”

我听他的话里全是刺儿,知道今日肯定不能善了,遂伸出手去,也用无名指点住那枚玉佩,挪到柜台里侧,算是接下来他这个斗口。

药不然见我应下来了,索性双手抄在胸前,站在柜台外直勾勾盯着我。

郑教授年纪有点大,就在旁边找了把椅子坐下。

药不然拿来的这块玉佩是童子持莲,有半个巴掌大小,我扫了一眼,直接扔回给他:“您自己收着吧。”

“哟呵,挺麻利啊。”

药不然有些愕然。

他还以为我会先拿放大镜看,再煮玉出灰,可没想到我这么快就给扔回来了。

他下巴一抬,等着我继续说。

要知道,斗口斗的不是真假,而是为什么假,得说出门道儿。

我客客气气告诉他:“您这块玉,连新提油都算不上,只能叫个狗打醋。”

提油是古代给玉器沁色的手法,宋代叫老提油,明清叫新提油,近代用来沁色的原料是狗血,狗血稠且黑,所以又叫狗打醋,不值钱。

“你凭什么这么说?”

我耐心地拿起玉,指着那条鸡血沁线道:“您看,凡是‘狗打醋’的玉件,在沁边必有血疙瘩,细看边缘,像一条草绳上系着几个绳结一样,好认得很。”

药不然没想到我没费多大力气就认出来了,连声道:“好,好,果然有两下子。”

他倒也爽快,双手把玉取回来,像广东人喝茶一样,食指和中指在柜台上轻轻磕了一下,算是认了。

我忽然想起来了。

斗口之前,应该定下彩头。

我急急忙忙应了场,却忘了讨彩头,有点亏。

药不然从怀里掏出一块玉片,扔给我。

这片原玉不大,但却是货真价实的和田籽玉,摸起来手感温润,绵而不软。

“这玩意儿不值钱,哥们儿家里藏着一万多块儿呢,你拿去玩儿吧。”

药不然说得轻描淡写,我不知道他是真大方还是假大方,也不客气,直接把玉片揣口袋里。

这东西卖出去,够付两个月房租了。

药不然见我急不可待地把玉收走,面露鄙薄,轻佻地吹了声口哨,又把“狗打醋”扔过来:“这块也给你了,碰上冤大头,也能赚一趣÷阁。”

我却照样给他扔了回去:“自从我入了古董这一行以后,就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绝不造假,也绝不贩假。”

“行,行,算你正派。

敢不敢跟哥们儿再比一次?”

我笑道:“我可是还要做生意呢,不敢和您在这里耗着。”

药不然一脸的不服气:“就这针鼻儿大的小店,哥们儿两回买卖做完,能直接给盘下来。”

郑教授瞪了他一眼,药不然才悻悻闭上嘴。

郑教授看我有些着恼,连忙劝慰道:“小许啊,小药这人说话有些没遮拦。

我这里先赔个不是。”

我双手撑在柜台:“我看……不见得吧?

你们两位今日来这,恐怕是别有所图。”

他们一进来我就觉得不对劲,郑教授在后,药不然在前。

药不然挑衅的时候,郑教授一直没吭声,现在才突然站出来劝说,明显是一红一白唱双簧呢。

再说如果他们成心斗口,这赌注未免小了点。

郑教授见我看穿了,也不尴尬:“小许,这件事说来话长。

那个小药……身份不太一般,他找你挑战,也是有缘故的。”

我却不肯买帐:“郑老师,若是您来买卖或是鉴宝,我一定尽心竭力。

不过让我跟一个来历不明的人莫名其妙的赌斗,我可没有兴趣。

今天他来斗口,明天您来挑战,我这四悔斋也别做买卖,改成虹口道场算了。”

药不然在旁边冷笑道:“那哥们儿要是说‘明眼梅花’呢?”

我第二次听到这名字,悚然一惊,瞪着药不然,不知该如何往下接。

药不然道:“看你也不傻,咱们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吧。

刘局把你们许家的事,跟我们四脉都说了,所以哥们儿跑来看个究竟,看看这失传许久的许家,到底有什么能耐。”

原来这家伙是五脉的子弟,呃……跟我出身岂不是一样?

“刘局知道这事么?”

我谨慎地问道。

“他这两天一直在跟中华鉴古研究学会的几位理事开会,还没有个结论呢。

这当了国家干部的人,就是喜欢开会说废话!其实有什么好讨论的,五脉从来都是在手艺上见真章儿,较量一番,不就全明白了?”

药不然不屑地挥了挥手。

郑教授道:“小许,许家已经沉寂这么多年,突然又重新现身,势必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不说别的,就是药不然的背后,都站着不少大人物。

你若是退缩,只怕以后这种事情会层出不穷。”

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鬼迷心窍去破解那个茶阵。

早知道惹出今天这个麻烦,不如当初直接说解不开,回来安安生生地过日子。

现在可好,捅了一个大马蜂窝。

我一向自诩谨慎,可还是没有勘破这名利心。

“好吧,您到底想要我怎样?”

郑教授抬腕看了看时间:“我有个主意。

今日是周日,潘家园正热闹。

咱们去那里,你和药不然每人限两千元内、半天时间,各自去淘宝,种类不限。

谁淘来的东西最赚钱,谁胜出。”

“怎么判断两件东西谁比较值钱?”

“如果你们信得过我,就让我来估价。”

郑教授扶了扶眼镜,“评估这种事,是我的老本行。”

这个较量内容倒是挺有意思。

考较的不光是眼力,还有决断力和规划能力。

潘家园几百个摊位和店铺,各家收藏均各不同,要在半天时间内判断出哪家藏有好东西,又得以尽量低的价格侃下来,找出价格与价值的平衡点,做出最优决策,压力着实不小。

所以一个光会鉴宝的人,赢不了;一个光会砍价的人,也赢不了——必须得博才兼备才行。

这绝不是靠运气捡漏儿,而是对一个人淘宝能力的综合判断。

郑教授出了这么一个主意,看来是有备而来。

“我若赢了如何,输了又如何?”

我问。

药不然回答:“赢了,我家的收藏你随便挑一件走;输了,就把那本《素鼎录》交出来给哥们儿看一眼。”

他说得直截了当,我心中不由得一震。

果然像刘局说的一样,许家一经曝光,就会有许多人盯上这本书。

这两个人上门,根本不是为了寻仇或寻衅,而是冲着这本书来的。

可能对五脉或者文物鉴古学会来说,《素鼎录》十分重要,象征着文化传承或者门派权柄什么的。

但其实对我来说,这本书没那么金贵,一本鉴宝实用指南而已嘛。

我相信里面记载的很多技巧,早已流传于世,有些东西,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逐渐过时,我既然没有开宗立派的野心,藏私也没什么意义。

“怎么样?

给个痛快话!”

药不然催促道。

我搓动手指,为难道:“我倒是想去,只是这店里就我一个人,我离开了,就得锁门……”我还没说完,郑教授先掏出钱包:“小许你也不用为难,我们押两百块钱在这儿,弥补你的损失。”

我把那两百块钱收好,这才开口道:“若是我赢了,也不要东西,就请您以后不要再来烦我,如何?”

“成交。”

药不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看到他的眼神里爆起两团火花。

我把店门锁好,跟着郑教授和药不然上了一辆桑塔纳小轿车。

有专门的司机,郑教授坐副驾驶,我和药不然坐到后排。

看来除了我们这一脉,另外四脉都混得不错,都有专车了。

车子发动,缓缓驶出了琉璃厂。

药不然坐在我旁边,伸出手说道:“重新认识一下,哥们儿是五脉之中玄字门的门人。”

“玄字门?”

我有些茫然。

“我操,你连这都不知道?”

药不然故作惊讶地提高了声调,眼神里闪过几丝得意。

对了,就是那种优等生看完差等生考卷的得意眼神,挺讨厌的。

我摇摇头,我对五脉和中华鉴古研究学会的了解,只限于刘局告诉我的那一点点可怜的信息。

药不然得意洋洋地伸出五个指头,像是炫耀似的给我一一数过去:“俗话说术业有专攻。

现在中华鉴古研究学会分的没那么细了,在以前,咱们五脉分别掌管的是五门术业。

青门主木器;红门主书画;黄门主青铜明器,我们玄门,主业是瓷器。”

我想起“素鼎”这个名字,不禁脱口而出:“莫非许家一脉,就是主金石玉器的白门?”

我们许家果然擅长的是金石玉器之术。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那本《素鼎录》里,只提及这两个门类的辨伪鉴定之术,却对瓷器什么的绝口不提。

“不错。

刚才拿玉器斗口,你是以本门专业,胜我这个外门的,胜之不武,我跟你说,哥们儿不算输啊。”

我看着药不然气哼哼的表情,忽然有点想乐。

这人倒也有意思,说话听着冲,其实挺直爽,看来不是什么坏人,最多是个纨绔子弟,有点混不吝的脾气。

“您出身名门,我可没有什么长辈可以依靠。”

我把眼神瞟向郑教授,意思是你只是背后有人。

药不然大怒:“呸!哥们儿可不是那种不学无术的高干子弟!北大是我自己考上的!高出录取线十来分呢!”

这人倒真容易套话,我一句没说完呢,他把高考成绩都报出来了,直肠子……

我望着车窗外不断后退的高楼大厦,心中忽然觉得有些荒谬。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种好似武侠一样的事情发生。

在这个现代化的北京城里,居然还蛰伏着五个古老的家族,怎么想都有些不真实。

说话间,车子已经开到了潘家园前那条树林阴翳的小街,然后就开不动了。

街上熙熙攘攘站的全是人。

这里是潘家园的外围,多是卖吃卖喝的小贩,还有进不去园子、指望能在外头碰运气的买卖人。

我们三个人在这里下了车,推开上来兜售东北貂皮的小贩子,步行进去。

潘家园可是北京城的一块风水宝地,已经兴旺了好几年了。

从堪舆的角度来说,京城东南宜流气不宜聚气,但这里偏偏又占了一个兑卦——兑卦属泽,水聚成泽。

因此潘家园这个地方,聚水不聚气,正应合了走土之象。

走土,那不正好就是文物么?

还有个现实一点的原因:潘家园靠近陕西与河南驻京办事处,这两处都是古董与明器大省,来往人多聚集在这里,风聚水,财聚人,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一片大生意。

这天是休息日,特别热闹,两侧店铺和市场上几排纵横的地摊都铺排开来,卖旧书的、卖字画的、卖明器古玩的、卖各类杂器的,琳琅满目,不一而足。

不少人就在这市场里来回转悠,有老有少,看他们的动作,有老炮儿,也有想捡个便宜的新手,甚至还有几个金发碧眼的大鼻子老外,拿着相机嘁哩喀喳地拍的。

放眼望过去,乌泱泱的一大片,热闹得很。

还有许多大老远从陕西、河南等地来的农民,站在墙根屋角,穿着破军装,赤脚踏着解放鞋,举起还沾着墓土的新鲜玩意儿向过往的行人叫卖——不过这些东西十有八九是假的。

郑教授站在入门的照壁处,看看时间,说现在是上午十点半,咱们就以三小时为限,到下午一点半,来此集合。

届时每人带上自己淘来的东西,他会公平地予以估价。

反正大家都是业内人士,估价多少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谁也骗不了谁。

我和药不然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哼”了一声,分别朝着左右走去。

我没有跑,那样显得自己很急躁,我估计药不然也是一样的心思。

于是我们俩都迈着方步,三步一回头,唯恐比对方走得快,失了风度。

走出去十几米,我忽然又回来了。

“你怎么了?”

郑教授问。

“……身上没那么多现金,您先借我点儿?”

我身上的钱,一般很少超过五十块。

这一下两千元的赌注,我还真掏不起……郑教授笑了笑,把钱给我补齐,药不然早不知跑哪里去了。

限时淘宝,这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

首先需要想好的,是你想要淘的物品种类,这样才能做到在有限时间内有的放矢,不至于挑花了眼。

我的选择很简单,老本行:金石玉器——定得再细一点,金石。

相比起别的东西,金石捡漏儿的概率比较高,像是秦砖、汉瓦当或者北魏残碑什么的,经常混在一堆砖头里给人垫桌脚,不是行家不易分辨。

玉器就不行,再眼拙的人看到一尊玉像,就算是假的,也觉得值钱。

所以藏古界有句话,叫做“真石不如假玉”,不是说金石不及玉器值钱,而是说在老百姓眼里,玉器比金石更容易看出价值,更不好收。

定下物品以后,其次要想好的,是搜寻区域。

潘家园太大了,几百个摊位一个一个地逛过来,时间绝对不够。

必须决定是主走地摊还是古玩商店。

地摊上的东西鱼龙混杂,假货概率极高,但偶尔见到好东西,这中间差价就赚大去了。

古玩商店的东西品质有保证,可店主大部分都是行家,给的价格水分太少,不易靠低价搏到好东西。

我权衡了一下,决定还是把重点放在古玩铺子里。

药不然既然自称是玄字门的,那么他的重点肯定放在瓷器上。

瓷器与金石相比,价格不太平均,贵的极贵,贱的极贱,中间价格的相对比较少,所以两千块钱的价位对他来说很尴尬:好的买不起,破的能买一大车。

相比之下,金石价格分布均匀,什么朝代的什么价,低、中、高几档都很清楚。

郑教授的两千元预算,只要打准了档次,出手肯定差不到哪里去——只要你确保东西是真的就行,这点我可是有绝对的自信。

这天稍微有点热,尘土飞扬。

我买了瓶汽水,握在手里在人群里挤来挤去,汗流浃背。

穿过几排地摊和棚铺时,吆喝声此起彼伏。

我随便扫了几眼,全是假货,连一点驻足蹲下来看看的兴趣都没有。

我甚至还亲眼目击了一个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人被摊主忽悠,掏出厚厚一沓大团结换回一件“宣德炉”——那“宣德炉”的炉足黑中带绿,明显是造假时铅搁多了。

不过我没有出言阻止。

一是我没时间,二是因为淘宝有自己的规矩,非请莫鉴,如果不是别人请求,即使眼看赝品过手,也不能说,说了就是砸卖家的生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分,希望那位被打眼的兄弟,以后能买到真正的宣德炉吧。

我略微在地摊逛了几圈,一无所获,于是按照原来的计划,直奔古玩店而去。

古玩铺子沿墙开着一溜蓝灰色店铺,都是一窗一门的格局,里面分成里外两间,外间摆货,内间是个雅座,只有大买卖的客人,才会被请进去品茗细谈。

家家户户都在上头悬块金匾,有的还挂着个幌子。

比起地摊,这里相对高端、正规一些,闲人比较少,来来往往的多是专业收藏家或买卖人。

我整整衣领,信步逛去。

那些铺子老板也都是眼贼之人,一看我的样子,再谈上几句话,就知道是同行。

同行不起哄,所以他们不像对付棒槌那么热情招呼,而是让我自己随便看。

我不看玉件,也不瞄瓷器,专围着金石转悠。

从汉俑看到魏碑,从宋砚看到明清铜具,有真有假,都细细看过一遍。

看完了也不表示什么,冲老板点个头,背着手出去了。

这叫货比三家,从这里离开,不一定是不满意,看过一圈可能还会回头。

所以古玩铺子里,绝没有国营商店服务员那种一看顾客什么都不买,立刻摔脸子的事。

我一路慢慢地逛下来,逛到第五家的时候,总算看到一件好东西。

这家铺子叫瑞缃丰,门口一面杏黄挑子,有点乡间酒馆的意思。

我进店的时候,老板正靠着墙边打瞌睡。

我俩简短地攀谈了几句,老板就让我在屋子里随便看。

我在货架上看了一遍,没什么特别值得买的东西。

我习惯性地环顾四周,忽然发现,这里的里屋和外屋没有门,只有一道布帘挂着,布帘只挡住了上半截。

我略一矮身子,便从下面看到里屋的情形。

里屋的沙发边上搁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定睛一看,居然是两个佛头,顿时有了几分兴趣。

“老板,那尊佛顶,我能看看吗?”

老板听到我问话,“哦”了一声,转身钻进里屋,很快就抱着两个石佛头出来。

买卖人大多信佛,而佛头有斩首之意,不吉利,所以做佛头买卖时,都讨个口彩,该叫佛顶。

事实上,佛头这东西,在从前根本就没人理睬,一直到清末民初外国人对佛像有了兴趣,这买卖才算兴旺起来。

一直到今天,佛头买卖大多也集中在与老外的交易中,国内很少有人专门玩这个。

佛头是金石中的大件,也是《素鼎录》里谈得最多的一个门类。

不过因为交易佛头的买卖不多,我的手不太熟,只知道个大概齐。

我经过比较,挑中了其中一个。

这个佛头是释迦牟尼佛,不大,和小孩脑袋差不多大小,风格属于典型的盛唐。

佛头有螺旋式高髻,高鼻大耳,丰唇宽颊,两条长眼的眼角高挑,瞳孔下视。

我用手去摸佛头的脸,石质呈青色,已经有多处自然皴裂,看来已经历了许多年的风雨,裂口处甚至能看到青苔痕。

这佛头应该是晚唐时期的,市场价格大约两三千块钱,可这个佛头的真实价格可不止这些。

这瑞缃丰的老板把佛头随手搁在沙发旁边,看来是没意识到它其中价值。

我的机会来了。

“老板,这东西谁家哪儿收的?”

我问。

“安徽。

孙家收的。

晚唐货色,绝对真。”

古董买卖,讲究个来历。

一枚铜镜,从汉侯墓里挖出来,和从当地村民炕头捡回来,意义完全不同,价儿差得极大,非得问清楚不可。

从当地老百姓家里收的古董,叫孙家收的;从进店的客人手里买的,叫臧家收的;自己亲自从地里墓里挖的,叫童家收的。

这都是老词儿,至于为啥挑这三个姓当隐语,没人说得清楚。

建国以后,童家的不敢公开提了,慢慢地合并到孙家里去。

最新小说: 海贼草帽团最强仓库管理员 司少甜妻,宠定了 道长请留步 镇狱龙王 神医下山,开个饭馆养女儿 都市之第一剑仙 我的老婆是战神 七零硬汉太会宠,小娇娇受不了了 都市冥王归来 护花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