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启蒙大宋 > 第214章 阁试

第214章 阁试(1 / 2)

人生的每一次飞跃必然有贵人相助。

科举是大宋最宏大、最公平的比试,但不要以为我努力便可以成功,时下的科举还不是三年一次,也只存在解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但每年中进士的二百多人可是从几十万人中杀出,任何一个环节小小的误差便会葬送前程,无数的读书种子或许刚刚破土而出,还未见到和煦的太阳便夭折在狂风暴雨之中,这时就需要有人为你指引方向,为你保驾护航。

科举中第是大宋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但是大宋士子心中其实还有一个比科举还重要的考试,那就是制科,制科不仅要考儒家经典,时常涉及到民生经济,边境军事和水利农业,毕竟它的目的是要选拔务实型人才。大宋至今制科合格者不过二十七人,参加制科者必须是进士或者有官职,还需要朝廷两位大员举荐。

景佑三年不是大考之年,没有万千学子齐聚东京的盛世,但士子们都知道制科来了,大内皇宫秘阁收集了大宋读书人今年所有的目光。

三月底的夜晚天气十分爽朗,秘阁此时犹如白昼一般,除了眷录的小吏不停地奔走,龙图阁学士杜衍,御史中丞蔡齐,知制诰丁度三人正在紧张的批改试卷,虽然参加本次阁试才四十一人,每人六篇文章,但批改了一天谁都有点乏了,戌正就必须将成绩放入赵祯的面前。

虽然进行了弥封,但因为每科报的人就是那几个,这几人的文章风格考官都略知一二,考官在批改试卷时其实已经猜到作者是谁,所以每一个人的试卷需要两人进行评分,遇到两人争执不下的就需要第三人来介入。

体态臃肿的丁度先说话,“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这份试卷粗劣不堪,下官认为五粗一通应当辍落。”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今年只有六人考试,徐硁的文章风格与其他几人大不相同,他使用了更多的白话古文,与时下流行的西昆体一眼便能分辨出。徐硁这几年提倡新的教学模式,将儒家经典推至对立面,不少大儒早就发声抨击徐硁,丁度作为传统的儒家名士,怎么能让徐硁通过阁试呢?

蔡齐与范仲淹是同年也是好友,蔡齐作为大中祥符八年的状元并非浪得虚名,他任将作监丞一年后就要求外派到地方任职,从地方基层税监干起,因此对于地方经济和民间疾苦都有真实的了解。

“杜相公,试卷在此,请您一览。”蔡齐将试卷放在杜衍的桌上,他与徐硁有一面之缘,作为读了一辈子儒家经典的儒者,他对徐硁也是颇有微词,但徐硁的一句话他触动很大,文字的意义在于传播大众知识,而不是作为区别人群的标志,更不是作为读书人骄傲的基石。

杜衍看完第一篇文章显然明白了二人争执的原因,这文章一看便是徐硁写的,没有绚丽的词藻来装饰,没有重复的排比来渲染,朴实无华简单易懂,杜衍迅速看完六篇文章,心里也不禁有些嘀咕,嘀咕不是文章水平的问题,而是有些自大了。

杜衍抬头看向丁度,“公雅既然说五粗一通,那就指出问题所在。”

丁度向前一步,“请相公将试卷给我。”杜衍将试卷递给丁度,“这篇《党项立国论》纯属臆测,党项只不过是三十多万人的蛮夷,怎么可能会消灭归义军,这几年便会立国更是无稽之谈。”丁度将一篇文章抽出放在案上。

蔡齐拱手说道,“文章写得很清楚,归义军早已不是以前的归义军,党项喜欢冬末初春偷袭,今年西边到东京的商人明显少于往年,这或许党项真的在集结,从而阻断商路。”

丁度不屑说道,“党项封锁边境是常有的把戏,无非是想多要点税负罢了,何况归义军贺旦使二月初便离京西归,至今一个多月也没有什么要紧信息,况且李元昊去年四月哥宗河之战大败,哪有钱财和兵力再去西征?兰州乃是敏感地带,让我方紧急向此处屯兵,这不是无道挑衅么?”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