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启蒙大宋 > 第214章 阁试

第214章 阁试(2 / 2)

蔡齐在河北久历边事,对于马背上的民族颇为了解,他们看淡生死精于战技,一时的失败并不会打消他们劫掠的念头,“丁博士,哥宗河之战恰好说明李元昊的野心,他先敲打吐蕃,此战虽败但没有伤筋动骨,吐蕃虽胜却失去大量牛羊,吐蕃人便没有力气出击,让他西进没有后顾之忧,党项蛮夷出兵那需要开拔费,他们抢到就是自己的,瓜州富庶人尽皆知,李元昊早就垂涎已久,此人野心极大,吃下瓜州尤不满足,按文章所说必定携大胜之势进攻兰州,只要瓜州和兰州在手,他就有了立国的资本。”蔡奇说完便低头不语。

杜衍捻着胡须考虑甚久。

丁度见自己拿捏不住蔡齐,杜衍有意赞同蔡齐的说法,指着另一篇说到,“大宋立国以来不抑兼并,这是祖宗之法。这里却要向拥有超过万亩者征重税,这岂不是动摇我大宋的执政根基?”

宋朝官员一般都是大地主,向大地主征税无意于向官员征税,动他人蛋糕可以,自己的那是万万不行,丁度自己的家族就在滑县拥有七千多亩良田,征税怎么可以征到自己头上,这是对自己的侮辱。

蔡齐甚为了解大宋财政状况,现在快要到了入不敷出的时候,官员有免征税权力,政府只向商人和自耕农征税,商人精于算计肯定会能少缴就少缴,自耕农本就刚刚满足温饱,穷人能榨出几颗铜板?大宋财政之所以能支撑到现在一是垄断经营,二是盐课,三是市舶司贸易。

“丁博士此言偏颇,此文所说的是阶梯税制,每个人都需要缴税,况且此文指出拥有万亩之人必定占用万亩的国家管理资源,既然使用国家资源就必须缴费,这没有问题;文章还指出各种善举的抵税政策,我觉得甚好。”蔡齐最看好的就这篇文章,宋朝财政过渡依赖商业税收,这阻碍了商品的快速流通,而且还不承认商人的政治地位。徐硁提出家庭为单位拥有五十亩十四税一,五十亩到一千亩的十二税一,一千亩到一万亩的十税一,一万亩以上者九税一,这种阶梯税制虽然表面上不抑兼并,但是客观而言的确在阻止土地兼并。

杜衍点了点头,能不能实施是一方面,他还是很欣赏这种勇气的。

丁度本还想拿不尊儒道倡导百家这边文章做文章,但他懒得和蔡齐纠缠,直指最后一篇文章,“此文完全是大逆不道之言,竟然要另建新都,可知道开国初期迁都之论,东京虽然是一马平川无法防御,但太宗有言“在德不在险”,这是对太宗不敬,只此一条便可辍落。”

杜衍眉头深皱,这也是他刚才担心的地方,这个问题太敏感了,比什么收税都敏感。

蔡齐当然不答应,“丁博士断章取义真是一把好手,此文并没有说要迁都,只是分析出东京人口剧增的危害,难道丁博士不觉得东京井水越来越深,越来越苦?难道不觉得东京的房屋规制混乱,经常四处起火么?不觉得东京外城到内城已经人满为患?连排水的地下沟渠都住满了人,被称作鬼窟,想必丁博士也知道上元节失踪少女的案件了吧。”不等丁度回答,蔡齐继续说道,“东京城开国初年不过四十万人,现在多少?九十多万了,六十年间翻了三倍,但东京城就这么大,水就这么多,路就这么宽,丁博士请给东京百姓一个解决方案。”

丁度一时哑口无言,文章的确没有说迁都只是建新都,新都也可以是在东京城上扩建。

虽然蔡齐为这篇强辩但是说到底,这个问题过于敏感,杜衍也不好把握,他对徐硁非常的看好,哪怕惹怒了官家,他也要据理力争一番,他拿起朱笔正待批阅。

丁度和蔡齐站在那里,目光都看向笔尖。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所有人的思绪,一名宦官进来后赶紧施礼说道,“杜相公,军政要务,官家请您到政事堂一趟。”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