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玄幻魔法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三十三章 宋时“高考”

三十三章 宋时“高考”(1 / 1)

宋时是真正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的开始时期,首先殿试开始实行糊名制。糊名在宋代称为“封弥”,大概类似我们现在的密封试卷,即把考生的姓名、籍贯、父祖三代姓名等信息密封起来,让阅卷的考官无法看到,以避免考官根据考生信息打人情分。五代后周时曾在礼部常科考试中采用糊名办法,但仅试行一次,并没有形成制度。到宋初,尽管在宋太祖朝已禁止因科场结成座主门生关系,禁止通榜和公荐法,并使殿试制度化,但还是没有杜绝请托之风,原因之一便是主考官能够明白地知道试卷的主人是谁。

为了消除这一弊端,堵住这一明显的漏洞,必然要将糊名考试制度化。宋代科举糊名最早是从殿试开始的。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参加省试的举子达一万七千余人。此前,曾有人击登闻鼓举报阅卷不公。于是,将作监丞陈靖上疏,建议在科举考试中使用糊名的方法,得到宋太宗的采纳。此后,正式开始在殿试中使用糊名法,按试卷优劣来分等级,并将糊名形成制度。这为以后扩大糊名法实行的范围,逐渐推行到各级常科考试中去,开了一个良好的先例。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三》就有关于北宋科举考试“弥封”这一详细过程的记载,其载“举人纳试卷,即先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封弥官誊写校勘,始付考官定等讫,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乃送详定官启封,阅其同异,参验著定,始付编排官取乡贯状字号合之,即第其姓名差次,并试卷以闻,遂临轩放牓焉。”。也就是北宋的弥封制已成制度化,且拥有一整套的详细流程。先是考生完成考试后由编排官将名字、籍贯用纸糊起来。之后以字号来区别,然后由封弥官誊写校勘。完成后再交由考官评定,评定完成再交还给编排官取下被纸糊的部分,然后就可以等待放榜。当然最开始的弥封制只在殿试、省试中实施,直到明道二年仁宗皇帝下诏“诏诸州,自今考试举人,并封弥卷首”之后,弥封制才在全国的殿试、省试、州试的科举考试中实施。

第三项措施是锁宿以防请托。淳化三年,太宗命苏易简办理贡举事项。苏易简等官员接受命令后,直接前往贡院展开工作。开展工作后,所有的工作人员不得再外出,食宿都在贡院内,禁止与外界的人员进行任何的接触。这种方式称为锁宿。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贡院工作官员受到人情请托,造成考试不公的后果。后来就成为了考试时期的一项基本制度,最大程度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这个措施在今天的高考命题中还在采用,所以中国的高考也是相对最为公平的考试。

其四、别试制。这个制度是专门为考官的子弟所特设的,在宋真宗年检监察御史张士逊任考场巡捕官的时候,发现有亲戚在考试,所以并向主考官提出辞职,以避嫌疑,之后宋真宗得知此事后,并下诏“自今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移试别头。即另设考场、另派考官。”。也就是说一旦有考生跟参加科考的官员有关系的就需要去朝廷专门为他们而设的考场中进行考试,然后朝廷会另外派遣跟这些考生没有关系的考官来监考、阅卷,以此来防止徇私舞弊的情况出现。这个制度比我们今天的任何一种考试还要严格,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也好理解,因为在宋代一但在各类考试中通过,就意味着巨大的利益及社会地位的巨大飞跃。所以相关的规定当然是更加严格了。

可以说自北宋实施的这几项在科举考试防止作弊的措施后,北宋的科举考试也就越发的公平,平民百姓也终于有了和权贵子弟公平竞争的机会。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北宋开始出现了一大批为今人所熟知的名臣,如范仲淹、王安石、寇准、韩琦、包拯、晏殊、欧阳修、曾巩、司马光等等,而之所以会造就北宋出现如此多的能臣,其相对公平的科举考试绝对是功不可没的。而北宋所实施的锁院制度、弥封制度等制度一直被沿用到今日,至今也还在发挥着其巨大的作用。

比如说在宋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参知政事寇准,他就是太宗时期的进士,而参知政事通俗的说就是副宰相一职,正是科举成就了寇准,发现了真正的人才。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宋太宗选取进士,往往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后来寇准考取了之后还是实事求是的回答了相关问题,太宗听说了此事后大为满意。寇准被授官大理评事,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任满改任成安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

端拱二年(989年),寇准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要转回内宫。寇准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准,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寇准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淳化初年,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准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淳化二年(991年)春,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准则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宋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宋太宗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寇准在枢密院与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天,寇准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唆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寇准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宋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准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但这时宋太宗已离不开寇准了,寇准去青州后,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准在青州的情况。第二年,寇准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相当于检察长)。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直是令宋太宗头疼的事情。因为宋太祖驾崩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宋太宗以皇弟身分践祚,并且宋太祖之死还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宋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因此宋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当时一般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寇准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宋太宗。宋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让寇准看过伤情后,深情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京?”宋太宗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也是知道自己是做错了的。接着宋太宗便向寇准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寇准已猜到宋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宋太宗的问题。

寇准说:“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宋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轻声问道:“襄王怎么样?”寇准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自行决定吧。”第二天,宋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后立为皇太子。

宋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宋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准:“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一听这话就知道太宗的肚量实在不太大,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的气量不如品蒙正啊)?”寇准一听太宗这么说确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宋太宗恍然大悟,赏寇准对饮,大醉而罢。此后宋太宗更加依重寇准,简直是一刻也离不开他了。一次有人给宋太宗进献了一个宝物:一个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如果放到今天,相当于最高领导人送了东西给你,真要这样不是可以吹一辈子了。今天的许多达官贵人特别是公司老板,办公室里最显眼的位置通常就是挂上一大幅和领导人合影的照片。那已经是自己觉得非常了不起非常自豪的事情了,寇准那可是得到和皇帝同样的东西,一人一份,而且他是独一份。只能一个字来形容这份独特,由你们大家来形容吧。

寇准在太宗朝时就已经非常有名。使寇准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更是在宋真宗时期。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中寇准发挥的巨大作用。对辽战争中,寇准始终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最终以夺取幽燕数州为目标。但由于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他们攻击寇准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寇准在这班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于是,在妥协派的策划下,于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凖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这当然也是太宗时期采用开科取士的方式为真宗时期留下的真正人才,寇准的作用甚至影响了宋朝历史的走向。

最新小说: 撼天魔尊 我的师父是小龙女 风之驱魔师 古武皇后你别惹 九星镇天诀 海贼王之征战天下 吞天圣帝 武凌天下 衡灵谜辛 异界异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