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有无数生活技能 > 第七十八章:县衙小吏

第七十八章:县衙小吏(1 / 1)


大明:我有无数生活技能正文第七十八章:县衙小吏张洛这回的县城之行。

还有一个新的打算。

上回在张长文那。

知晓了泉州卫是有专门的铸炮厂和火药坊的。

不过张洛也能想到。

大明朝对于火器还是比较看重的。

明朝开国的时候。

朝廷军队就已经装备了各种火器了。

像是火铳,火弓都开始浮现。

不过这些火器由于出现比较早。

整体工艺不够完善。

性能都非常一般。

像是在弓箭上装上火药。

然后一起射出去。

先不说带着火药的箭能不能射到敌军处。

那时的弓线技术。

还不足以支撑带火药的箭发出去。

往往刚射出去就爆炸了。

很容易误伤友军。

在大明朝。

每次工坊的人琢磨出了一些新的火器。

订单下来了。

军器局,盔甲厂,御史监这些部门都会抢着造。

然后给户部送上一份份满满的报银单。

至于为什么不多造些冷兵器和盔甲。

这些都是朝廷规定内的东西了。

每年要造多少刀剑,铠甲。

朝廷是下了指标的。

到了年底朝廷会派人来清查。

各地武器存库是否合格。

少了倒无所谓。

要是造多了,年报对不上、

官员就得受罚。

像铠甲这种重形防御装备。

一件能用好久。

不能用了之后还要向上报备。

火器就完全不一样了。

火器的弹药受水易坏。

这是小兵都知道的现象。

受了寒,自然就不能用了。

向朝廷报备,朝廷会再拨银子下来。

泉州卫是有个大五千人的大卫所。

有自己的火器坊和铸炮厂也很正常。

张洛上回走到晋江县城外的时候。

就看见了一门将军火炮。

应该是泉州卫自家造出来的。

不清楚了那徐小少爷有消息了没有。

张洛还打算让他。

带自己去官家的铸炮厂和火器坊。

还能解锁几个制造火器的技能。

就算不能完全造出鸟铳和火炮。

能做到火药的自给自足。

那也能暂时解决镇海卫弹药不够的问题。

张洛到了五号。

一大早就准备好行礼出发了。

赶在中午之前到了晋江县城。

手握上回徐守业给他的名贴。

来到了泉州卫指挥使府邸。

将名贴交到守卫手里。

守卫看到张洛虽然穿的儒衣布衫。

但是有着读书人气质。

还拿着小少爷的名贴。

也没有赶张洛走的想法。

连忙跑进了府邸里。

随后一位徐守业的下人。

走出来告诉张洛。

徐守业去了福州。

要再过二日才会回来。

没有马上见到徐守业。

张洛觉的有些可惜。

但两日后正好有半天假可以用。

为了学会火器技能。

张洛可以再来府邸一趟。

还有张洛这回到县城。

想再打听下那个年老的柳大虎。

这柳大虎和镇海卫有世仇。

欺骗太老百户合作走私。

暗地里向倭寇走私铠甲。

被太老百户揭发了。

然后就把太老百户被诬告病死。

老百户前些年年也被海四王残害了。

搞不准柳大虎记着仇。

和海四王之间还有什么联系。

张洛背了几斤黄冰糖带在身上。

这些是张洛故意没有完全提纯出来的冰糖。

因为冰糖的价格不会因为色泽的缘故。

导致价格差距很大。

所以要是太纯白会引入注意。

偏黄的冰糖。

更加偏向于市场上的冰糖一点。

走进县学的器门。

张洛看见了自己的几位同学。

四人都张洛早到县学。

畅聊了一番才知道。

胡照三天前就到县城。

他靠着县学发的路引。

让城门小吏没查他的身子。

将自己的一些河鱼给卖了。

这会他是满面春风。

看来这一笔是挣了不好少。

魏家兄弟和张胜文都是昨天到了县学。

张胜文的一位关系比较好的族兄。

被选上了县衙里的书吏。

张胜文早上还陪族兄上任。

魏康听说张胜文的兄弟当了书吏。

脸上的表情是羡慕的不行。

张洛和四人汇合。

拿出一些冰糖发给四人。

打开木盒,看见里面发黄的冰糖。

四人赶忙推辞。

“这糖值不少银子吧,我们吃不得那么贵重的东西。”

张胜文住在城里。

知道县里的冰糖价格。

就算他一天接了好几个状纸的活。

他也不舍得去买冰糖吃。

只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买上一点黑糖。

给家里人尝尝甜。

胡照和魏家兄弟。

家里都有买卖做。

他们更是了解冰糖的价格。

张落还是笑着说道:

“这些冰糖也不是很多。”

“是我一点礼物,大家收下好了。”

四人这才稍微拿了一点。

看到张洛一身普通衣衫。

却愿拿冰糖出来会友。

更是觉的张洛为人豁达。

对张洛多了些深交的想法。

隐隐中,五人里以张洛为首。

形成了个穷书生联盟。

所谓的读书人的圈子。

都是一个小团体慢慢发展的。

不断有新的朋友加入。

使得团体逐渐扩大。

目前五人没有金钱上的关系。

关系看起来更纯白些。

听说张胜文的族兄成了书吏。

张洛装作不关心的样子和他问道。

“我那些族兄小时候是和我一起上学的。”

“后来觉的书读不下去了。”

“就到县衙刑房里当了仆从。”

“现在正好银户房缺了空。”

“赵典史看他能干就给推荐为账房书吏了。”

魏康对县衙的情况更熟悉些。

他对张胜文问道:

“你们张家还和赵典史认识?”

“有些交情。”

“赵典史是管工匠房的。”

“怎么帮你的族兄当了银户房的书吏?”

张胜文摇头说道:

“我这族兄本来也不愿意。”

“可是书吏的缺位哪会什么时候都有。”

“错过了机会怕是又要等好长时间。”

张洛问道:

“这去哪边当书吏,还有什么门道吗?”、

魏康点头道:

“这是当然,赵典史是管工匠房的典史。”

“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做了八年了。”

“工房的书吏,代笔都是他推上来的。”

“在工房里的根基深厚。”

“而银户房一直是柳家的势力。”

“那银户房的柳老书吏。”

“最近听说有可能要提拔为典史了。”

“可一直没有落实下来。”

“银户房里的小吏都是柳书吏的人。”

“他当了几十年书吏。”

“树基之深不是赵典史能比的。”

“你那族兄进了银户房。”

“怕是不会好过啊。”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